浅谈审判公开制度论文摘要公开审判制度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公开审判,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之一,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也是诉讼活动的重要法定原则。
审判活动依法公开进行,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各项审判活动中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严格规范审判活动,是增强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直接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法院执法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文从公开完善的涵义、内容出发,在分析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公开审判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之上,以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依据和意义,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开完善制度中不足的一些构想。
审判公开制度作为我国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制度,本文研究现在我国审判公开制度的现行状况发现现行审判公开的问题,寻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待解决审判公开现存的问题,逐步完善我国审判制度,从而达到司法公平的目的。
关键词:审判公开,司法公正,审判程序,审判制度1审判公开概述1.1审判公开概念及原则1.2审判公开的意义1.3审判公开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2审判公开问题的探讨2.1我国现行的公开审判状态2.2我国公开审判流于形式2.3审判委员会对公开审判影响2.4审判向社会公开力度不够完善我国公开审判制度的建议前言法谚:“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在这个意义上,法院被认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后的“守护神”,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审判公开原则作为监督司法、保障民权的一项制度设计是我国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三大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都在总则中规定了审判公开的原则,此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为落实公开审判而专门制定发布的多个细则性规定。
审判公开原则是守护这道防线最重要的监督程序。
在当今社会,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越来越成为当下积弊和民怨的焦点。
各类没有实现审判公开原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监督功能的案件中,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是司法权不能独立,还要受制于行政权等因素的尴尬,更是公民日益苏醒的权利意识和公权力之间的角力。
审判公开制度作为我国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制度,本文研究现在我国审判公开制度的现行状况发现现行审判公开的问题,寻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待解决审判公开现存的问题。
审判公开是是提高审判公信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重要标志。
实行审判公开原则,可以将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置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司法活动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防止司法腐败的发生。
本文将从审判公开的法律支持并结合现在我国审判公开的现状来分析目前我国审判公开中所存在的问题,1审判公开概述1.1审判公开概念及主要内容1.1.1审判公开概念宪法和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一律公开进行。
审判公开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律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报道。
1.12公开审判内容公开审判应当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一是整个法庭裁判过程的公开,即控辩双方争议的提出、双方的辩论等具体环节应予以公开。
二是法院结论的公开,获取法院最后解决争端的意见。
三是向当事人公开,即法庭审判必须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下才能进行,特别是对于证据的调查、采纳活动等一系列实质性的诉讼活动,当事人必须参加。
四,应当向社会公开要求法院不得将旁听审判的人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应当允许当地的公民、国内其他地方的人以及允许新闻媒体记者在场予以报道等等。
可见,获得公开审判不仅是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也是社会公众的一项民主权利。
因此,法庭一般应采取口头和书面公开的形式,法院有义务将公开审判的时间和地点预先公布于众,而且要为公众旁听法庭审判提供充分的便利。
1.2公开审判的原则1、依法公开原则。
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职责,在人民法院司法活动中应当严格严格履行,要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参与诉讼活动、审判活动以及知晓审判工作信息的权利,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分开范围,依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
2、全面及时公开原则。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做到:公开开庭(法律规定不应当公开审理案件除外)、公开举证、公开质证、公开审判等;相关案件应在法律规定的公开时限内快速、完整及时的公开审判,法律没有规定公开时限,也应该在合理时间快速、完整地依法公开审理相关信息。
1.3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审判公开是以公开审理案件为核心内容的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判各重要环节的依法公开,是对宪法规定的公开审判原则的具体落实,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本质的重要体现,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障。
加强审判公开工作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迫切需要。
(一)公开审判制度不仅有利于对代表人民行使司法权的审判组织集体进行监督,也有利于对每一名审判人员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也是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权利监督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
(二)公开审判符合法官的独立性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所强调的审判独立仅指整个法院系统独立于外部权力的压力和干预,而很少论及法官在法院内部的独立,第3条规定,“在作出裁决的过程中,法官应对其司法界的同行和上级保持独立。
司法系统的任何组织,以及等级和级别方面的差异,都不应影响法官自由地宣布其判决的权力。
”1993年9月14日在科伦坡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首席大法官会议所通过的《审判独立声明》(草案)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可见,强调法官的审判独立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
合议庭组成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以及确定判决结果时的协商、协调、妥协是十分必要的,但法官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权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评判。
(三)公开审判有利于克服我国司法行政化的倾向。
如采用彻底的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合议庭评议意见、审判委员会讨论意见,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者中平等的一员,有权根据自己通过庭审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对法律的理解作出评判, 即使身为院长、庭长也只能通过参加庭审,在合议庭评议或审判委员会讨论时行使属于自己的一份发言权和表决权,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行使权力,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先定后审、审与判脱钩、领导批条子和个人说了算等现象。
(四)公开审判制度为我国错案追究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采用彻底的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庭评议和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多数意见、少数意见一律公开,每一位成员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为错案追究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通过当事人、社会的监督促进错案追究制的落实。
(五)审判公开有利于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讼,解决纠纷。
提高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感。
(六)彻底的公开审判有利于提高审判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责任感。
“怕出丑”、“怕露馅”的心理必然促使其努力提高审判能力,执法水平,增强责任感。
(七)公开审判制度有利于预防和清除司法腐败现象。
公开审判制度严格规定了审判活动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效的制度、监督机制,从而能在根本上堵塞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使其失去生存的环境。
2公开审判制度的现状2.1审判公开的范围限制1.2.1对特殊案件不公开审理的限制原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但是有关国家机密或个人阴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只限于以上三类。
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施行以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又增加规定:“对于涉及重大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庭可以决定不公开审理。
”这些规定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定的标准。
11.2.2对公民旁听审判的限制西方各国不仅对不公开审理的特定案件作出了规定,而且对旁听人员进行了限制。
英国规定:儿童除出庭作证外不得旁听。
法国规定:审判长可以禁止未成年人或部分成年人旁听。
我国法院依法公开审理案件,公民可以旁听,但精神病、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根据法庭现场和参加旁听人数等情况,旁听人需要持旁听证进入法庭,旁听证由人民法院制发。
1.2.3对媒体报道的限制媒体报道在国家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媒体并不能对审判的案件无限制地报道。
对此,许多法治发达国家对媒体参与案件报道的程度进行了一些限制。
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外国记者的旁听按照我国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
2.1公开审判制度中存在的缺陷1司法权不独立由于没有分权制约司法权受到行政权制约,甚至从属于行政权。
所以在很多案件中,只要一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审判就无法公开,不仅如此,法院还要千方百计的阻挠审判公开。
我国目前法院审判中官员受贿案件几乎从不公开审理这一潜规则就是如此。
2对审判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制约但是由于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未能真正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无实权,不作为的状态,无法实现对司法权的真正监督,检察院、法院之间的权利分配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制约。
社会上有着"公、检、法,是一家"的说法。
2.2公开审判制度中存在的现状客观的说,虽然我国审判公开制度实施了这么长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1单方接触当事人的现象很普遍一是很多法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在庭审之前,往往分别传唤双方当事人询问案情,以此形成对案件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造成先入为主,庭审走过场;二是当事人、代理人或通过关系人单独约见主审法官,而且多发生在饭店、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甚至上家门造访法官,在这种接触中,往往以吃请送礼为媒介,以反映案情为名,行请客送礼拉关系之实,绝大多数的司法腐败就发生在这些单独接触之中。
2缺席审判适用不规范当前,缺席审判的案件比重不断增大(人民法院公告栏火爆是一个明证)且绝大多数是被告缺席的。
《民诉法》第130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但是要经几次传票传唤,以及在简易程序中,用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当事人不到庭是否可以缺席审理和判决,没有统一的做法,有些不是直接送达的传票,被告因客观原因:如外出务工等,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到庭而适用缺席审判,有的听信原告一方之言,或仅发出一次传票后,就认定被告下落不明,而采用公告送达,这些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当事人一方的诉讼权利,使其丧失了在法庭上进行公开举证、质证和辩解辩论的权利,导致法官偏听偏信,作出不公正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