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民诉基本制度

第四章民诉基本制度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第一节合议制度第二节回避制度第三节公开审判制度第四节两审终审制度2014年司法考试大纲合议制度(合议的概念与内容合议制度的适用范围合议制在不同审判程序中的运用)回避制度(回避的含义回避的适用范围回避适用的具体情形回避的法律后果)公开审判制度(内容公开审判,的范围与例外公开审判与开庭审理的关系)两审终审制度(内容两审终审之例外)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区别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指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必须遵循的基本操作规程。

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不同:基本制度不象基本原则那样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系列具体的规范;基本制度主要是从法院角度作出规定的,主要是规范法院的审判行为的,而基本原则有的是关于法院行为的,有的是关于当事人行为的。

第一节合议制度一、概念指由三名以上的法官组成合议庭,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区分合议制与合议庭:合议庭是按照合议制组成的审判组织。

合议制是与独任制相对的审判组织形式。

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审判组织形式。

基层法院(包含其派出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独任制。

二、合议制度组织形式合议庭(一)第一审合议庭组成形式(二)第二审合议庭的组成形式(三)再审、重审合议庭的组成形式案例:甲公司诉李某支付货款一案,经A市B县人民法院审理,判决甲公司胜诉。

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两个月后,李某找到了此笔货款已履行的证据,遂向A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法院经审查决定再审。

A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案时,应当如何组成合议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2010年2月1日施行第一条合议庭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

合议庭全体成员平等参与案件的审理、评议和裁判,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第二条合议庭由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或者人民陪审员随机组成。

合议庭成员相对固定的,应当定期交流。

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应当从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

(一)一审合议庭组成:A、由审判员组成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

B、二审发回的重审案件,原审法院按照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二)二审合议庭组成:全部为审判员,无陪审员;(三)再审合议庭组成:A、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B、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四)发回重审按一审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组成是否会对审判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辛普森案陪审团的组成对判决结果的影响克林顿总统在判决后的当天即向全国发表讲话,称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许会有缺陷,但我们都尊重这种法治传统,既然陪审团作出了这一判决,大家都应遵守之,保持冷静。

他在两天以后也警告说,辛普森被判无罪可能会造成新的种族分裂。

三、合议庭的活动原则(一)合议庭审判长选任《民诉法》第41条:必须是审判员(二)合议庭成员应始终参与审判活动《合议庭职责》第五条开庭审理时,合议庭全体成员应当共同参加,不得缺席、中途退庭或者从事与该庭审无关的活动。

合议庭成员未参加庭审、中途退庭或者从事与该庭审无关的活动,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当纠正。

合议庭仍不纠正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休庭,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庭审笔录。

(三)合议庭审判活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1、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组成人员签名。

2、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是否必须执行??课堂练习1: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些表述是正确的?(08,多选)A.再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B.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C.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陪审员不参加案件的合议庭D.中级法院作为一审法院时,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作为二审法院时,合议庭则一律由审判员组成课堂练习2:关于合议庭评议案件,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2010年,单选)A.审判长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以其意见为准判决B.陪审员意见得到支持、形成多数的,可按该意见判决C.合议庭意见存在分歧的,也可提交院长审查决定D.审判人员的不同意见均须写入笔录合议制参考法条: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2010年2月1日施行2、《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8月17日施行第二节回避制度一、什么是回避?二、回避适用于什么人?情况?三、回避的方式?程序?四、我国回避制度的评价一、什么是回避?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二、回避的适用范围:1.适用的人员: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

(证人不需要回避)2.适用时间范围:民事诉讼审判程序的始终,无论是一审,二审还是再审。

回避的适用人员与刑事诉讼有无区别?三、回避的适用情形:1.是本案当事人2.是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5.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

(2012新增)注意: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参加审委会讨论案件中,如果符合回避情形的,也应当自行回避。

四、回避的程序1、回避的提出方式:(1)申请回避: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提出申请(口头或者书面申请均可,但要说明理由);(2)自行回避:回避主体主动提出。

2、回避的提出时间:(1)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2)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才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3、回避的决定权限:(1)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由审判委员会决定;(2)审判人员(含陪审员),由院长决定;(3)其他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由审判长决定。

4、回避的处理:(1)法院对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应在申请提出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2)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作出决定的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3)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五、回避的法律效力1.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如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强制措施等。

)2.作出回避决定以后诉讼程序继续进行;3.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而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4.违反回避制度要发回重审课堂练习3:关于回避,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A.当事人申请担任审判长的审判人员回避的,应由审委会决定B.当事人申请陪审员回避的,应由审判长决定C.法院驳回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当事人不服而申请复议,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人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理工作D.如当事人申请法院翻译人员回避,可由合议庭决定我国回避制度的评价:我国的回避制度从根本上讲是非约束性的,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回避制度就形同虚设,现实中存在的审委会定案,院长和庭长批案,使当事人无法知道是否他们与案件有利害关系。

更不可能利用回避制度使他们回避。

虽然说回避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但该权利的落实仍然有待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回避制度参考法条:1、《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2000年1月30日施行2、《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6月13日施行第三节公开审判制度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二、公开审判的内容和要求三、公开审判在现实中应注意的问题四、公开的审判的例外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1)增强审判活动的透明度,能够促使法官依法公正审判。

(2)公开审判能够促使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如实陈述案情和提供证据。

(3)有利于法制宣传和教育。

内容与要求: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两方面的内容:1.是向群众公开,允许群众旁听案件的审判活动;2.是向社会公开,允许媒体对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采访和报道公开审判的要求是:公开审判的案件,除合议庭评议不公开外,整个审判过程均应当公开。

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判决必须公开宣告。

公开审判公开的对象1、公开审判公开的对象是案件的开庭审理和宣告判决阶段的活动。

2、两绝对:评议绝对不公开;宣判绝对要公开完整审判过程:审前准备开庭审理裁判形成宣告判决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包括:(1)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无论形式是否公开,判决要一律公开!公开审判的程序要求1、公告:开庭3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要公告(案由、当事人姓名,时间、地点);2、事实认定:证据要出示、辩论、质证。

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3、法律后果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而未公开审理的:(1)当事人上诉的第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院可以决定再审;(3)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法院应当决定再审。

课堂练习4: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07,单选)A.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B.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的制度C.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D.离婚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决定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法学前沿:(一)在我国公开审理案件能否对判决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二)应否作到法官心证的公开,防止裁判的突袭公开审判参考法条:1、《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施行2、《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1999年施行第四节两审终审制度一、两审终审制的概念二、理论界对于两审终审制提出的改革意见(一)两审终审制的弊端(二)审级制度改革的建议两审终审制,是指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就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法院分为四级: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最高法院。

在这四级法院中除了最高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外,其余的三级法院受理的第一审案件均实行两审终审。

案例:公民甲诉某出版社乙侵犯其著作权赔偿一案,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主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据此制作调解书并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

在签收调解书的第三天,原告公民甲反悔并向法院提起上诉。

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两审终审的例外(即一审终审制):1.最高法院一审的案件;2. 一审中适用调解结案的案件;3.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4.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