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但是直到去世,莫扎特
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

他死在35岁那年,生前的天才声誉和奢华生活都没有了,音乐大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只有他的音乐,没有一丝伤感,充满阳光、欢乐。

莫扎特,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
故事,在面应死亡的时候他有着怎样的心情,由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崇敬与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之情。

促使我去发掘与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而《安魂曲》
这一部最后的作品是最能够解答我所有问题的。

《安魂曲》开始使用低沉而缓慢的吹奏,伴随着阵阵平静和谐乐,把人
们代进了庄严肃穆的教堂中,静静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安魂弥撒”。

当引曲
过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把人们的心,灵魂,感情,代入一片宁静,严肃。

伴随着接之而来的,源源不绝的,唱诗班多次重复的合唱,另人如身临其境,共祝祷词。

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震怒之日》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
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号角声起》给人以一线希望。

而《落泪之日》是
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
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
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
魂曲》,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

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听完莫扎特的《安眠曲》,让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会跟随着作品在这个世间永远长存,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你仿佛曾与他相识,听着他在你面前述说他的故事,和他在死亡面前有着怎样的感受。

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他心存不
甘。

“死与自然不胜惊惧”表现了他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

即使现在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仍应向这个伟大的音乐家致敬,他所留给我们的音乐不知在深夜洗涤和慰藉着多少人的心灵。

音乐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像一个朋友,倾听着彼此的故事,搀扶着彼此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困境。

谢谢音乐所带来的一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