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
案例:
江苏省滨海县有一个人气很火爆的网络论坛,最近该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陆该网站和论坛。
教育主管部门筑起“围墙”,封堵被视为民意交流平台的网络论坛,是屏蔽外来有害信息还是禁止师生通过网络表达心声?连日来在当地引起纷纭争议。
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抗衡舆论监督的低级举动,而滨海教育局领导则称,“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
背景资料:
随着不断变化的网络信息传播,网络言论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而网络论坛也成为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良好平台。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表明,在地方网络论坛集中了很多本地受众,一些突发重大时间的苗头性信息很容易在这一类论坛上出现,根据人民网统计的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有23件在网络论坛上率先曝光,地方论坛成为了突发事件发酵地,也成为了地方民众反映民意、倾诉民生的一个舆论平台。
案例中,“滨海网”是江苏省滨海县的一家民营网站,其开设的“滨海论坛”,和大多数区域性论坛一样,成了滨海人气较旺的集体“微博”,也是一个表达民意、倾诉民生的舆情平台。
这家创办于2008年的私营网站,每天数量可观的网民助推其成为了当地最为火爆的网站和论坛,据说,该论坛最高的在线人数达到3000人之多。
然而这样的一个高人气的网站却被当地的教育局做了“手脚”,严禁师生在校内登陆该论坛浏览或发帖。
而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封闭该论坛的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滨海县坎北中学教师郭江接受采访时说,校领导曾私下说,“滨海网”被封是因为常有教师在论坛上说教育系统的“坏话和丑事”。
案例分析:
首先从法律角度出发,“滨海网”作为一个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合法网站,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倘若是一个非法网站,又怎么能从2008年存在至今呢。
因此很明显,滨海县教育局的封网行为欠缺相关法律条文的支持,教育局对封网的行为所做的解释则是“滨海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这些网站与教育资源无关等借口。
教育局在这个事件中利用自身的管理权力和技术优势封网的行为,无疑存在着逃避网络舆论监督之嫌。
而且倘若教育局认为里面的帖子有涉及侵权违法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追究发帖人的责任,而不应该是采取“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封网做法。
在这里,教育局作
为一个政府机构,已经是完全扭曲了手中权利的行使,在本应好好利用网络平台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滨海县教育局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滥用手中的权力对反映民意、倾诉民生的“滨海论坛”进行屏蔽。
将这样的一个可以充分得到各方意见、建议、批评与指责的平台进行封堵,恰恰失去了一个改进教育工作的机会。
而且对政府机关而言,偶尔的工作肯定与鼓励是需要的,但是来自群众的行政监督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称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而对其封堵,此举很明显不利于教育发展。
在“滨海论坛”浏览及发帖的人们,据相关资料表明,几起源于该论坛的“教育事件”至今仍常常被人们提及议论。
内容包括了教师体罚学生、学校乱收费和违规补课、学校负责人以权谋私等各方面。
据悉,有些教育事件还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网民们在论坛上所放映的问题被查实后,大都得到了妥善处理,而一些道听途说、恶意攻击的诽谤帖子,在经过纪委、监察等部门联合调查后也予以回应,以正视听。
在论坛发帖的群众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利对教育部门进行行政监督,也将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滥用、行政决策等内容在论坛上进行讨论及反映,这些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反映出“滨海论坛”作为一个网络平台所具有的舆论监督能力。
在“滨海论坛”事件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封网行为引起的舆论抨击,恰恰也反映了网络言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的网络舆论监督正在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还只是在一个刚起步的阶段,但也充分表现出了其活跃的生命力。
人们正在运用手中的网络资源对政府机关提出新一轮的监督要求,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这不仅需要政府对网络言论进行一个合理合法的规范化,解答网民的各种疑问以及听取各方网民的批评与建议,同时也需要群众的良好配合,积极通过网络渠道对政府工作进行相应的行政监督,这项工作需要政府跟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默契,而不是像“滨海论坛”事件那样,对网络言论进行封堵。
河南王帅的跨省抓捕案,可以充分开吃言论自由的好坏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6-12 16:33
6.河南灵宝“跨省抓捕”
◆【案情】
在上海工作的王帅针对家乡河南灵宝市政府违法征用大王镇南阳村大片耕地的情形,向河南省国土厅、三门峡国土局、灵宝市国土局进行电话举报,均无结果。
2009年2月在网上贴出“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一组照片,影射当地政府违法征地,引起网络关注,后被当地公安局跨省赴上海拘留,认为其涉嫌诽谤、污蔑政府抗旱不力。
拘留8天后,警方称证据不足,王帅被取保候审。
本案引
起较大舆论关注。
“跨省追捕”成年度热词。
后灵宝市政府向王帅道歉,王帅获得国家赔偿780元。
◆【影响性】自由表达的法律边界
一篇帖子招来八日被囚,王帅的因言获罪并不能以“法”服人。
河南灵宝市公安局对王帅的跨省追捕行为更被网友诟病为“执法如同私人泄愤”。
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那么,当一个公民用发帖的方式来行使这一权利时却惹来羁押之祸。
我们的反思在于:批评与诽谤的界限在哪里?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公民的批评与质疑。
◇【易中天】呼唤“通灵宝玉”
从“跨省追捕”,到“公开道歉”,河南官方和警方的转变,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要讨论的问题还有:一、依照刑法,诽谤属于“自诉案件”。
公民才有的这一“自诉权”,政府能否行使?二、如果政府可以用此罪名随意起诉公民,那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又如何实现?三、公民在行使上述权利时,并不能保证每句话都“准确无误”,应如何保证公民不会“因言获罪”?看来,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还需要有切实的保护。
发生在灵宝的案子,便呼唤着这一“通灵宝玉”。
(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6-12 16:50
好的话,就说国家能较好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坏的话,就是容易惹祸上身,或者说是容易出现炒作,诬蔑,等伤及他人人身自由等、
言论自由的利与弊
最近在家冥思苦想,想想怎么写好这篇文章!可是还是想不出几个字来!下面转载一段文章!
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注意到网络上有这么一条消息《德国法院判决经营者须对网上论坛言论负责》,内容是德国汉堡州级法院民事法庭近日对德国“超自然”论坛经营者马丁•高于斯做出一项判决,认为互联网论坛经营者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原则上也要对发表在其论坛上的内容负完全责任。
我想这条新闻会在互联网经营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这代表经营者必须要对自己网站和论坛上的内容负责,无论你是否知情。
再由此联想到2005年10月新加坡首次对两名在博客中发表种族煽动性言论的年轻男子判刑,而欧洲安全组织更是早在2004年6月就开始讨论如何遏制互联网上的种族主义言论。
可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也不是绝对自由的,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人们必须要为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
转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中国的互联网是属于世界互联网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好像还没有人因为在网上发布言论而被捕,对比新加坡和德国,我认为我们目前的网络环境是非常宽松的。
而最近
政府倡导的“树网络文明新风,净化网络环境”的活动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很大的支持,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很通行的做法。
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任何经营者都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任何网民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不可能是毫无限制的,发表煽动性言论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而网络上的言论是通过互联网网站和论坛公布于众的,所以论坛经营者作为侵权者必须为传播这些言论负责。
互联网网站和论坛原则上是具有编辑报道性质的媒体,而媒体作为新闻的供应者,必须在传播之前仔细审查其内容、来源和真实性。
因此对网民和互联网经营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网民来说不是任何话都能在网络上发表的,人们对自己言论所负的责任并不因为其发表的平台不同而有任何改变;对互联网经营者来说,既然提供了言论平台,就要对平台的内容要负有责任,这是一个经营者必须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