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的历史文化》本溪,一座不大的城市,一座被群山包围的城市!本溪这座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3°34′—125°46′,北纬40°49′—41°35′之间。
东与吉林省通化市为邻,西与辽阳市接壤,南临凤城市,北靠沈阳市,是沈丹铁路、沈丹公路的重要枢纽。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是辽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流纵横,本溪确实是"水之源"地。
但"本溪"名称的由来,还另有渊源。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
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
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
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
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
从此,以湖名市。
1939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
新中国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
本溪是一座闻名遐尔的煤铁之城,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这里矿藏丰富,被誉为“地质博物馆”,以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而著称。
这里峰岭耸翠,重峦叠嶂,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0%。
本溪市依山建城,群山环绕,又有太子河穿城而过。
登高俯瞰全市,楼群在高岗低丘间鳞次栉比,街道于山岭之中纵横交错。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构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庙后山文化位于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村东的庙后山南坡的一个天然洞穴里。
洞内堆积厚13.5米,层次清晰,含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而且发现有人类化石与石器,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较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剖面。
庙后山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距今40万年前,与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区也有了人类活动。
通过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发现,这是早期人类在文化上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同时兼有华北两大系统旧石器文化的部分特点的地区性文化,是辽东半岛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代表。
这对于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对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环境学等诸多方面研究,增加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东北亚人类分布和转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辽都卫,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县为卫、所:1403年(明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1409年(明永乐六年)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本溪市区。
本溪县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东宁卫,桓仁县属贝儿子都指挥使司建州卫。
1644年(清顺治元年),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于辽阳府;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后改你奉天府),降辽阳府为辽阳县;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至1906年本溪县设治前,本溪市区、本溪县分属于奉天府辽阳州、兴京抚民厅、凤凰厅三地。
清康熙年间桓仁一带被列为封禁地;1877年(清光绪三年)设置怀仁县,隶兴京抚民厅。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本澳地区活动频繁,强行开乎煤炭资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处山区,煤炭。
木材、山货等资源丰富,人烟日渐稠密,匪息屡起。
盛京将军赵尔巽,鉴于本溪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对这个地域的管理,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请请:“辽阳州属本溪湖附近一带,毗连兴京、凤凰,万山重叠,路径分歧,为盗渊薮,应另设知县。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7月筹设县署衙门,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将辽阳州东部、兴京抚民厅西南部、凤凰厅北部地区划出,设本溪县建置。
据《清实录》载:“光绪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设本溪知县,从盛京将军赵尔巽之请也。
”本溪县设置后,始属东边道,后属奉天首。
1914年(民国3年)本溪县、桓仁县(是年由怀仁县改称)均隶属于奉天省东边道。
1928年(民国17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本溪、桓仁两县仍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本溪县隶属于奉天省,桓仁县隶属于安东省。
1937年(民国26年)日伪政权实行街制,在本溪县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设立本溪湖街。
日本政府以撤销“治外法权”名义,将满铁附属地文还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伪满政权,原满铁附属地本溪湖火车站、顺山。
河沿一带并入本溪湖街。
1939年(民国28年)伪满政权将本溪湖街、宫原一带从本溪县划出,设置本溪湖市,隶属于奉天省。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
9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部队进驻本溪。
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后成立本溪市、本溪县民主政府,均隶属于辽宁省。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5月3日占据本溪市区,成立国民党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县政府,隶属于辽宁省。
本溪市、县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内转移到本溪县后,干当年6月,辽宁省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市民主政府。
本溪县民主政府在本溪农村开展游击斗争。
1946年10月1日,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下令撤销本溪湖市,将市区并入本溪县。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戌立本溪市人民政府。
本溪市、本溪县。
桓仁县均隶属于安东省。
19494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安东省与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辽西省,本溪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本溪县。
桓仁县隶属辽东省。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县,其原辖区亦并入本溪市。
195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本溪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4年6月,国务院决定辽东省。
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本溪市改由辽宁省管辖,桓仁县为辽宁省安东专区所辖。
1956年5月人国务院决定,重新设立本溪县,由本溪市代管。
1959年,桓仁县、本溪县划为本溪市管辖,1966年4月桓仁县改由丹东市管辖,1968年12月,桓仁县复归本溪市管辖。
本溪不仅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这里的风景名胜也可谓天下一绝。
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四、五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
本溪水洞分水、旱两洞。
是世界上最长的可乘船观光溶洞。
水洞深邃宽阔,一条蜿蜒5800米的地下长河贯穿全洞,有九曲银河之称。
已向游人开放的2800米中有三峡、七宫、九湾之分,步步是景。
洞内水流终年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7米。
新开发的“源头天地”、“玉女宫”等500米暗河景观别有天地。
洞内常年保持10℃的恒温,四季如春。
旱洞长300米,洞内怪石嶙峋,起伏多变,洞中有洞,曲折迷离,有古井、龙潭、百步池等,现辟为古生物宫。
洞外盘缘山腰的古式回廊,别具风韵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内外景观相得益彰。
关门山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本溪水洞南十三公里,由红叶湖(关门山水库)和关门山森林公园构成。
距市区48公里。
它有三道门:北门,在本溪县方向,双峰对峙,中间拱桥相连;中门,在深谷河道中,“双扉”夹水,宽只二十余米,为兴修水库的天然门柱;南门,在去往汤沟的岭顶,双峰对峙,一阔一窄,一大一小,公路从中穿过,十分险要,故称关门山。
关门山森林公园占地3517公顷,森林覆盖率95%,园内植被保存完好,古树名木众多,风景秀丽,是一处集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森林旅游景区,也是辽宁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关门山一年四季五彩缤纷,景色各异。
春天,满山满岭野杜鹃、映山红、天女木兰花,还有不知名的各种山花,彼谢此开,烂熳不辍。
夏天,云起云落,云雾变幻奇妙。
秋天,“晓来谁染霜林醉”,这里漫山枫叶,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这里虽一如北国冰封雪飘,却突然奇崛,胸藏沟壑。
关门山素有“东北小黄山”之称,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顶松姿绰约,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设的巨型盆景。
水美,关门山水库碧波荡漾,两崖青山倒映,摇桨划船,其乐无穷。
树美,关开山树木繁多,千枝竞秀,尤以枫林秋色而闻名。
花美,天女木兰花和山杜鹃,漫山遍野,芬芳宜人。
云美,云、山、美、雾浑然一体,分外娇娆,近年轻雾缭绕,扑朔迷离;远处云蒸霞蔚,织云弄巧;山峰若隐若现,妩媚含羞。
此时的关门山占尽了黄山神韵,尽得江南的灵秀。
每年,到这里摄影写生绘画的人络绎不绝。
位于本溪市东80公里,为长白山余脉,方圆二十余里,主峰海拔700米。
铁刹山有五个山峰,中峰原始顶,北峰真武顶,南峰灵宝顶,东峰玉皇顶,本峰太上顶。
因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元气可望见三个顶峰,三三合而为九,故名九顶铁刹山。
该山为东北道教兴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云光洞,天桥洞,乾坤洞,日光洞,风月洞,悬石洞,郭祖洞、三仙洞。
其中以云光洞为最大,神话故事中说,长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练,杨君豹曾在此投学艺。
该洞斜向上,深约20米,宽7-10米。
洞中有“八宝”:定风珠、石寿星、石虎、石龙、石蟾蜍、石木鱼、石床和石莲花。
宝云光洞”十个大字。
除古洞外,山上还很多摩崖石刻,尤以高8米,宽5米的“于天同寿”石刻最为有名。
本溪有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景,希望本溪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