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1提问时机的把握
1.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1.2提问于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处。

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课内知识,把课外知识放在整个课内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

在文本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课内外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课内外知识问的渗透和迁移,可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新学的课内知识。

1.3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像进行思维,在思维相互碰撞之际,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产生顿悟,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问中,先由一个个小问题的提出为一个要解决的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使提问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

2提问方式的选择
2.1直接诱导。

直接诱导法要求教师在提问中不拐弯抹角,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2.2追根溯源。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或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从正反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

教师的提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3反弹琵琶。

即平常所说的“唱反调”,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

这类问题的提出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

2.4由此及彼。

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联想性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学生展开相似、相近、相对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
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另外,还有明问和暗问、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完全独立,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3提问艺术的注重
3.1高屋建瓴,感受作品的灵魂。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倾注了作家的热情和智慧,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去感受作品的灵魂呢?高屋建瓴地把握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上《梅花魂》一文时,在课文学到最后,我先作了如下介绍:“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

可是外公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国?不回国为什么还把最心爱的墨梅图送给了我?”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外公不仅爱国,他更希望我也做一个爱国的孩子,亦如梅花一样,坚强不屈,坚忍不拔。

梅花之魂跃然纸上,爱国之魂了然于胸。

3.2切中肯綮,触发学生的悟性。

上《蔺相如》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秦国的军队实力最强,蔺相如敢深入秦穴吗?”学生都说“不敢”。

“可蔺相如的确去了,那他究竟凭什么去的呢?用武力不行,那就只可能用什么呢?”“依靠智慧、胆识。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也就是‘攻心为上’。

通俗地讲,就是
用心理战术,使秦王主动示弱,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由此看来,蔺相如的胆识的确了不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吧。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理由,进而领略了他高超的智慧及过人的胆识,本文的教学目的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由此,我也悟出一个道理,设计的问题若能切中肯綮,抓住学生的心思,触及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一定能迎刃而解,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能因此而得以提高。

课堂提问,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看似微小的话题,可是它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就让我们抓住这“提问”的源头活水,使得这“学生成才之渠”更加清澈、悠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