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
宋欣伟指导周仲瑛
现代医学的休克相当于中医学的厥脱,厥脱所致气阴两脱证,是指厥脱时气脱与阴(血)脱的并见,其描写散见于“气脱”、“血脱”、“亡阴”、“气液脱”等证中,常由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致阴(血)液急剧亡失,以致气亦随脱;或外感、内伤久病重病,气阴极度耗竭而成。
从历代文献描述来看,多注重于气、阴之急剧向外亡脱,古代医家据此创立独参汤、两仪膏、生脉散、参附汤等用以急救治疗,主旨在于固脱,成功地抢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但失败的病例亦多。
即使在目前,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仍分别高达65-80%和80%以上。
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历代医家对厥脱的病机、治则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有发展,尤以晚清最有成果。
王清任认识到厥脱在正气亡失的同时,存在着血淤的病理变化,首创急救回阳汤,取法扶正救脱和活血化淤相结合,抢救瘟疫、霍乱、吐泻所致的四肢厥冷、皮肤青紫、血色紫黑的厥脱病证。
绍派伤寒著名代表俞根初明确提出了脱证“乃由脏腑窒塞,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总由邪热郁火熏蒸,血液胶凝、脉络阻塞”所致的观点,认识到厥脱不尽属虚,理论上别具一帜,临床亦富验证。
近代随着对活血化淤的进一步研究,运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654-2针剂治疗属于中医厥脱的感染性休克,取得了重大成果,已为众所周知。
陈汝兴等通过对休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休克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使全身有效的气血循环量减少,各脏腑失去血液濡养,气血广泛淤滞于脉内所致,对气机不畅在休克中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把青皮注射液运用于各类休克,以破气消滞、调节血量、改善各脏腑功能,使有效气血循环量增加而纠正休克,共治疗22例,显效17例,占77%,有效5例,占23%,从传统运用补法走向通法治疗休克。
近20年来,周仲瑛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厥脱证总由阴阳不相顺接,气血失调所致,既存在着正气耗竭,又具有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气滞血淤、正虚欲脱为厥脱病理基础,故以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为基本治疗大法,使用自行研制的救脱1号注射液治疗各类厥脱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为此,本文选择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病机本质、诊疗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以求有助于深化理论,俾益临床。
一、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因机探讨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始于外感、内伤多种原因,气滞血淤、气机逆乱是其病理基础,脏腑气阴始损终竭是其病变结果。
1. 外感六淫、疫毒、伏邪,内伤久病是厥脱的基本病因
厥脱常见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大汗、大失血、大吐、中风和久病虚脱。
众多原因均可导致气滞血淤,成为厥脱证的基本病理。
⑴外感六淫,疫毒,伏邪化热
外感六淫疫毒,化热入里,或伏邪化热,热毒内陷,“热极血淤不流”,致使气血淤滞、脉络阻闭,气血津液不得正常循行,可以造成病理性血液、水液聚集(如蓄水、蓄血),机体升降出入之机废失则气血愈滞,且致脏腑受损。
热毒内陷,“壮火食气”,可使气耗气衰;热邪耗灼阴液,可致津伤血少。
气耗阴伤血少则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脱。
同时也可进而加剧气血淤滞。
他如大汗、大泻、大吐、大失血消亡津液导致的暴脱,亦可致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
津液为血之组成部分,《内经.营卫生会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津液既伤则血液虚少、运行涩滞,每致广泛淤滞于脉中;气附载于阴津血液,一旦阴津血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外脱,此所谓“吐泻之余,定无完气”,“气随血脱”之谓,气脱则血行无力而瘀,总之气滞血淤在所难免。
⑵内伤久病元气虚弱,精气耗竭
多种慢性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可引起脱变。
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属于此范围,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外脱为特征,故又称外脱。
这类病人中,有多种临床证型,气阴两脱是其一,但每为气滞血淤与气阴两脱并见。
因“气为血帅”,久病元气衰弱,气虚无力运血则血淤气滞;脏腑气化失常,气血阴液难以生化,脉道枯涩,则愈益加重气滞血淤。
从上述可知,不仅邪实可以致气血郁闭,且可因正虚阴伤气耗而致气血郁闭,且气血淤滞贯穿于厥脱气阴两脱证的始终。
现代医学对休克的研究显示的,微循环血流障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粘滞,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导致不同程度的DIC等,都支持了气阴两脱、气滞血淤,脉络闭阻是休克的基本病理这一观点。
2气机逆乱、脏腑气阴始损终竭是厥脱的重要病机
⑴气机逆乱、脏腑受损
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运行,分则为升降,为出入,合则为一气,升降与出入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升降之病极则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则累及升降。
因此,外感内伤诸因都可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使气阴耗伤、脏腑受损,具体表现为“闭脱互见”,“闭”,是指脏腑气阴因淤滞闭塞不能顺接,“脱”,是指脏腑气阴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步耗竭,生化息灭,气阴无根可系而亡脱于外。
二者又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终致气阴亡脱于外,气血淤闭于内。
于此可知,厥脱是气阴耗竭,脏腑衰竭与气滞血淤、脉络闭阻互见的综合征,是虚实互见、闭脱共存的综合征。
⑵宗气元气外脱、脏腑衰绝
厥脱气脱始自宗气外泄,终见肾元亡脱。
宗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的营卫之气和大气相合而成,若剧烈腹泻呕吐,大量胃肠失血致津、气、血亡脱则宗气难以为继;热毒外侵,病犯上中二焦之心肺脾胃,亦必然损伤宗气。
宗气外泄故见气短息微,虚里悸动,唇面紫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
宗气上积于胸中,下“蓄于丹田”(《灵枢.五味》),与元气相连,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病变及肾,肾元因衰竭而脱,故临床见气促、汗冷、尿少尿闭等真元衰微、肾失司化的危候。
现代医学认为休克时细胞损伤,线粒体功能紊乱,溶酶体破裂及其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功能障碍,与中医认为厥脱时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脏腑气阴始损终竭的观点颇相类似。
二、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的四诊要点
望诊
1神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萎靡,瞳神呆滞,神识昏蒙,或撮空理线。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目暗,肾将枯……目睛不转,舌强不语者,无神将脱。
”厥脱病人由烦躁出现表情淡漠,神志萎靡,瞳神呆滞系微循环障碍引起血容量不足,神经细胞反应由兴奋转为抑制所致,病至脑与心神气俱脱,则见撮空理线,神识昏蒙。
2色面黯唇紫,或面色灰白,颧红,皮肤淤斑花纹。
清.王宏《望诊遵经》曰:“卒厥唇口青者,身冷,为入脏既死。
”气血亡脱则面白,血液淤阻则面黯,口唇紫绀;皮肤花白为气机逆乱,气血淤阻之象。
颧
红为阴液脱竭,浮阳上越,虽红而淡,有浮于皮肤上之感。
3舌舌红绛有紫气,舌面干涸,或舌光淡紫暗干瘪,甚或舌体缩小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颜色》曰:“舌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
”“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
”气血津液耗竭则舌淡而瘪,甚或舌体缩小,气血淤滞则舌质紫暗。
闻诊
4息气息短促,张口微喘,或气息微弱。
宗气外泄,无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肾元不足,无力摄气下纳,故气息短促微弱。
心肺脾肾诸脏之气外脱则张口微喘。
切诊
5脉与虚里脉微细数涩,或模糊不清。
虚里动而应衣,或虚里搏动微弱。
气阴耗竭,脉络不充,气血淤滞,则脉微细数涩,甚则模糊不清。
宗气积于虚里,宗气外泄故见动而应衣,宗气衰竭则虚里搏动微弱。
问诊
6汗尿汗多而粘,小便短少。
汗多而粘为宗气外泄,肾元衰颓之象。
气液外脱,津不上乘于则口渴,膀胱不充则小便短少。
三、益气养阴固脱,行气活血开闭是治疗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的基本大法
由于气阴耗竭、气滞血淤是休克的基本病理,脏腑衰竭是最终结果,故周仲瑛教授主张在求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行气活血开闭,益气养阴固脱,通补并重的治法,并据此研制成救脱I号注射液,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这里的“开闭”是指开通闭塞之气,开通闭阻之脉络,开通郁闭之气机,“固脱”是指敛亡失之气,救垂竭之阴。
具体有三:
1.行气活血可以疏通气血淤滞
气滞血淤既可因于邪实,亦可源于正虚。
行气可以促进血液流通,活血可使淤化气畅。
且脏腑气机是人体之本,故尤须时刻注意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开通郁闭之气机,使阴阳之气得以顺接,从而恢复脏腑正常气化功能。
救脱1
号注射液以枳实、牛膝相配,一行气一活血,通达周身之气机而取气行血畅之效。
2.扶正固脱可以保护脏腑气阴
扶正固脱,益气养阴,既可匡正以祛邪,又可保护脏器细胞的功能,纠正气
机“升降出入”的紊乱,疏通气血的淤滞,使阴阳气血生化有济,从而达到保护脏腑气阴之目的。
救脱1号注射液以人参、玉竹相配,以人参大补元气配玉竹之增液生津,扶正脏腑气阴而达到固脱目的。
3.多脏同病,整体衰弱,重在维护心肾
厥脱是多脏器、多系统的整体失调、脏腑功能衰竭的急危重症。
心藏神,主血脉,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肾为元气之所舍,心肾水火的升降既济,在整体气机的调畅,脏腑气化运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若心肾之气衰竭,必致阴阳不相顺接而致脱,如气阴两脱患者面青唇紫,脉微欲绝,神志烦躁,淡漠或昏昧,均属心脉淤滞,心神失用所致,而气促汗冷,尿少尿闭又为真元衰败,肾失司化之危候,故治应手足少阴并重。
因此,多脏同病,整体衰弱,维护心肾为治疗的重中之重。
附:
宋欣伟,1991年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周仲瑛教授。
现为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