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 ol. 14 No. 8 Aug .,2012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瘀血”的提法[1],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血瘀证研究进展郭强中,李云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

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收稿日期:2012-0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GUO Qiang-zhong,LI Yun-ying(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Abstract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Key words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4卷“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等。

在提到相关的治疗原则时,强调“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调气行血。

1.2血瘀理论的发展阶段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瘀血”的病名,并在《金匮要略》中对瘀血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其所创立的抵挡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大黄牡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方均是活血化瘀的名方,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均将瘀血作为一个独立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阐述,使活血化瘀治则在理论和方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3]。

宋代的方书开始广泛介绍活血化瘀方剂,如《局方》的失笑散、《圣济总录》的虎杖散等。

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名家均从各自不同角度对血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自成体系。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立有瘀血药专篇,共收集活血化瘀药150种;《普济方》提出久病致瘀的观点,强调久病者应当调血的治疗原则;《景岳全书》对血瘀证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先行气后活血、先补血再化瘀的治疗思路。

1.3血瘀理论的成熟阶段清代诸多著名医家对血瘀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其中,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对瘀血重症及有干血内结者主张用蟑螂、土鳖虫、水蛭等虫类药物祛瘀通络,拓宽了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范围;唐容川《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证的证治及气、血、瘀三者的相互关系,强调祛瘀在促进生新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凡吐衄,不论清、凝、鲜、黑总以祛瘀为先”,极大的丰富了血瘀学说;而在血瘀理论领域,真正的集大成者非王清任莫属,其所著《医林改错》注重辨瘀血的脏腑经络、气血虚实、病位病因,首次将血瘀理论系统化、条理化,而其所创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以及少腹逐瘀汤等治疗各类血瘀证的方剂更是医者皆知,颇具疗效。

近代医家也对血瘀理论多有建树,如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活血化瘀方27首,如治疗虚劳的十全育真汤,治疗痿证的振颓汤,治疗气血凝滞的活络效灵丹等均是代表,其对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有一定贡献。

2 血瘀证的中医病因病机血瘀证的病因,目前的研究主要归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虚损三大方面[4],这些不同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行逆乱、血行郁滞,最终发为血瘀。

血瘀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气滞致瘀:血液在血脉中循环流动主要依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②气虚致瘀:久病、过思、过劳等导致气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致血流缓慢,涩滞沉积发为血瘀;③痰浊致瘀: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脾因气机受阻而失健运,造成水湿内停积聚,久而成痰,痰阻血络,发为血瘀;④阳虚致瘀:久病不愈、劳房过度等,致阳气内虚,不能制约阴气,阴寒内盛,寒凝则血滞,滞久则成血瘀;⑤血热致瘀:内热久而不退,灼津炼液,致血液浓缩,壅塞脉道发为血瘀;⑥外伤致瘀:外伤导致肌骨闪挫,血溢脉道,凝结成瘀。

3 血瘀证的病理基础目前的研究支持血瘀证伴有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电泳时间延长,体外血栓形成的干湿量及长度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病理变化。

另有部分研究认为,瘀血证除与上述病理异常有关外,还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缺血缺氧、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炎症病理过程、免疫功能障碍、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细胞增殖性病变、内脏病理肿大、内脏及肢体血流量分布异常等病理变化过程有关[5]。

3.1血液方面3.1.1 血液流变学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具备共同的特征,即都体现出血液“黏”、“浓”、“凝”、“聚”的特点。

“黏”是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加;“浓”是指红细胞压积、甘油三酯、胆固醇、球蛋白、脂蛋白增加;“凝”则指血液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浆复钙时间缩短;“聚”是指红细胞及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速度减慢,血小板对ADP类诱导物质的聚集性增加[6]。

此外,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数也是血瘀程度的重要指标,红细胞的适当变形能够调节血液黏度和保证微循环的有效灌注。

若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说明红细胞变形运动能力下降,这将造成微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瘀的风险上升;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血液出现黏滞,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也会促进血瘀证的形成[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