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第1课城市雕塑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过程1.创建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①你对哪一张图片感兴趣?为什么?(提示:可以从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加以引导。
)②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③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
(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城市雕塑作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的城雕作品并谈其理由。
(通过要求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了解到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城市雕塑作品资料,并对其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2课用泥造型一、教材分析泥塑,即用泥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形象或素或彩,以塑造人物、动物为主。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用泥造型》让孩子贴近本性,回归自然,在玩中成长,于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们的造型能力。
《用泥造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有一定的涉及,本单元“泥塑造型”是该教学的延续,在学习领域划分上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但教材中涉及一定的“欣赏·评述”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第6—7页)提供了写实风格的《收租院》(局部)、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作品《猫》,以及具有写意风格的中国当代泥塑作品的欣赏。
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泥塑作品欣赏,教师切不可忽视,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了解泥塑与绘画作品的区别,感受不同风格泥塑作品的魅力,学会欣赏多元的艺术作品。
教师在时间安排上可适当控制,留足实践时间。
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建议教师通过民间泥塑艺人的故事或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评述的方式完成“欣赏·评述”部分,避免一言堂,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泥塑的魅力、张力。
泥塑虽普通,但它不可小觑,是历代雕塑大师们创作时常用的形式,泥塑虽“土”,但气势宏大。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教材中的泥塑作品,归纳出基本的泥塑造型方法:捏塑与挖空。
第二部分为泥塑实践教学内容。
分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四块内容,设计上是由浅入深,梯度明显。
形体是雕塑的基本元素,是各种复杂形体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在塑造各种形象时都要体现这一理念。
在技法上重点学习“捏塑与挖空”两种技法,可以有侧重的进行指导。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感性的交汇阶段,在美术欣赏方面会倾向于写实风格。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无意识玩塑”到中学阶段的“有意识泥塑”的过渡。
教学第二部分为泥塑实践教学内容,分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四块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如对于师资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建议教师选择前三块即泥塑形体、泥塑静物、泥塑动物进行教学;对于基础条件优越的学校,教师可以重点选择泥塑动物、泥塑人物进行教学。
但在教学中要始终强调形体意识,不可只停留在拼凑阶段。
三、教学目标1.了解泥塑的特点、泥塑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捏塑与挖空)。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欣赏评述优秀的泥塑作品,感受泥塑独特的魅力。
通过体验捏塑、挖空等泥塑的技法,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增强形体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来增强合作意识。
3.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体会泥塑创作的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泥塑捏塑和挖空的基本技法。
难点:制作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泥塑作品。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1.教具:陶泥、泥塑工具、泥塑作品、多媒体课件。
2.学具:陶泥、转盘、泥塑刀、雕刻刀、竹拍子、塑料划子、帆布、湿抹布、喷壶、一根支撑用的树枝、牙签、细铁丝等。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引入课题(预计用时2分钟)从街头泥塑艺人图片或影视中引出课题:《用泥造型》。
(二)欣赏经典泥塑作品,理解泥塑特点(预计用时8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欣赏教材第6页、第7页中的作品,并完成以下学习单。
教材第6页《收租院》(泥塑)、《吹糖人》(泥塑);教材第7页《晌午》《四爷、四奶奶》《猫》等。
学习单特点(材料、题材、色彩、呈现的形式等)(注:呈现的形式如立体或半立体)绘画泥塑表现风格(将对应的作品名称填在对应的表格里)写实夸张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2.学生分享感受。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雕塑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在于雕塑是三维实体的造型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评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设计学习单,省时高效。
通过让学生参与欣赏并评述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泥塑的特点与泥塑的不同风格、技法,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3.结合学生的理解,教师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与提炼。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收租院》和贾科梅蒂的《猫》。
(1)作品《收租院》。
该作品是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创作于1965年,现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
作品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及四川美术学院的5位学生和校外雕塑工作者、民间艺人合作完成。
《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进行现场构思创作,塑7组群像共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了地主通过收租来剥削农民的全过程,7组分别是: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
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细腻地塑造了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
教材中的图片是《收租院》的局部照片,为一位母亲将家里唯一一袋谷子(孩子的口粮)拿来交租,一脸无奈及上交时绝望的场景。
(2)作品《猫》。
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作品,作品造型夸张,线条刚劲简约,却生动地表现出了猫的精气神。
该作品虽为铜雕,但很多铜雕的初稿就是泥塑。
泥塑虽普通但不可小觑,它可是历代雕塑大师们创作时常用的表现形式。
泥塑可塑性强,既可捏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实风格),也能表现浪漫有趣的想象空间(写意风格),既生动、有趣,又细腻、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教师作适当讲解提炼,帮助学生理解。
选择《收租院》和《猫》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行讲解,目的是加深学生理解雕塑充满张力的表现力。
(三)捏泥初体验(预计用时8分钟)1.准备工作(学生认识泥塑的基本工具)。
陶泥、转盘、泥塑刀、雕刻刀、竹拍子、塑料划子、帆布、湿抹布、喷壶等。
2.拍打、揉捏陶泥,进行揉泥练习(将陶泥捏成碗状态,如果太干可以在碗内先喷点水,再揉回去,反复多次,直到将陶泥揉得干湿均匀为止)。
3.快速尝试把陶泥分别拍成方体造型、球体造型、锥体造型。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陶泥的质感,通过拍打、揉捏基本形体,强化学生的形体意识。
(四)动物雕塑尝试(预计用时10分钟)1.欣赏一些动物泥塑作品。
小组讨论动物雕塑的基本方法。
教师归纳小结:捏塑动物时注意将动物先概括成基本形。
除了要概括成基本形外,还要考虑动物需要动态与表情,由于泥的特殊性能,所以在雕塑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支架支撑,还可借用道具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创作。
2.教师示范捏雕一个小动物(或做成微课呈现)。
步骤:(1)画一幅动物雕塑的设计稿或准备一张较满意的图片。
(2)堆塑出雕塑的体量,最好留一块陶泥备用。
捏基本形,头部大体形,塑具体形,细节刻画。
(3)具体塑造,刻画至满意为止。
注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观察。
可以按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有所发挥,可以大胆夸张,力求作品生动、细致。
例如功夫熊猫等。
(4)泥塑完成。
如果小动物肢体较细,可以用铁丝扎一个骨架,再把陶泥一点点粘上骨架,塑出基本形。
如下图小松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捏塑一个动物形象,造型可以写实,亦可夸张(或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个统一的主题进行创作。
如:家禽聚会、萌宠pose等)。
【设计意图】省略教科书里泥塑静物环节,主要考虑到时间限制,一课时容量不能太大,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捏塑静物没有挑战性,教学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创作欲望,选择身边的小动物或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进行捏塑,这样更具挑战性。
捏塑动物基本采用实心捏塑法,有些姿态比较复杂的可以先制骨架,如上图小松鼠。
(五)展示交流和评价(预计用时4分钟)教师现场用手机拍摄照片展示,学生分享捏塑过程运用的方法,及提出捏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强调整体形)。
第二课时(一)欣赏曲阳泥塑视频,激发兴趣(预计用时2分钟)【设计意图】通过曲阳泥塑夸张、生动的人物造型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人物造型捏塑做铺垫。
(二)泥塑人物制作技法学习(预计用时10分钟)1.捏塑头像练习(实心捏塑法)。
(1)讨论头像捏塑可以用哪些方法,小组交流探讨,并尝试快速捏一个头像。
(2)根据捏塑的形象提出问题,讨论改进方案(头部一般用实心捏塑法,必要时制作一个骨架。
面部特征与五官的塑造是个难点)。
(3)教师示范制作一个头像(为了节省时间,课前拍成微课,以微课的形式呈现)。
步骤:①堆出基本形体。
②大体特征的塑造。
在整体泥量添加的同时,进行大体特征的塑造。
多注意人物形体、体积的特点。
不要把头发、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单独去看,而应尽量将其看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