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海-气相互作用

第6章 海-气相互作用


963 1800 2680 3768 4647 5066 5191 5317 5108 4564 3852 3104 1926 3810
6.2.3 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
1)全球平均感热输送陆地大于海洋; 2)各纬度海洋潜热大于陆地,全球平均海洋蒸发耗热比陆地 大3倍以上.
6.2.4 海、陆向下热量输送的差异
风生环流及部分热盐环流仅仅发生在海洋 1 - 2000m 左右以上的海 洋上、中层,即海洋斜压层(又称海洋对流层)中, 而海洋深层(即海洋平流层)全部为热盐环流。
大洋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风应力、热通量、淡水通量
海洋表层环流(风生环流)
黑潮(日本暖流):得名于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于黑潮内 所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 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研究意义:不仅有助于揭示预报大气和 海洋环境方面的需要了解的一些科学问 题,而且对渔业、航海、海洋资源的开 发利用和随之而起的海洋工程、对全球 气候乃至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预测等方 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海气快速相互作用的区域 示意图

全球气候系统的经向环流体系示意图
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环流的热量输送 • 经向输送:约占总经向输送的33% • 纬向和垂直方向输送 2)海洋环流的水份输送
各大洋间的水份交换(mm/a) P90 表4.5
大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北冰洋
降水量
780 1010 1210 240
海洋对大气中的CO2有吸收作用( CO2的汇),减缓了全球增暖的速率。
11
6.2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6.2.1 海、陆面积的差异
1)海洋表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2)南北半球以及各纬度海陆分布不同
南北半球每5度纬度中海陆面积的百分比
12
6.2.2 海、陆表面辐射特性的差异 1)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水表面平均为5-6%,陆面 平均为10-30%,海面辐射差额大于陆面; 2)海水对辐射的透射作用,使海水吸收、储存更多的太 阳辐射。 海洋透射可以到100m,陆面不到1mm
8
(2)海洋是大气水分的主要供应地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表蒸发(~86%)
111

385 蒸发 裸地
土壤水分(w)
陆地水循环 全球水循环
海洋水循环
9
(3)海洋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大
1
海洋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 缓慢性以和持续性,这一特性 可以使 1)海洋具有“记忆”能力,通 过海气相互作用将大气变化信 息储存在海洋中,然后再对大 气运动产生作用; 2)海洋的热惯性使海洋状况 具有滞后效应,如海洋气候季 节滞后于陆地1个月左右; 3)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平滑 大气高频变化
H c pCDu(Ts Ta )
LE LCDu(qs qa )
降 水
海表盐度分布
亚热带最高,热带次之,极带最低
世界盐度最高海区: 红海(4.1%)
原因:1)地处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高控制,
降水少,蒸发旺盛。 2)周围沙漠广布,几乎无径流注入。
世界盐度最低海区: 波罗的海(<1%)
原因:1)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影响, 降水较多,纬度高,蒸发弱。 2)周围陆地有大量淡水汇入。
该区海温异常制约着亚太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是大气热量主要供应地。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大量暖水逐渐积蓄在 暖池区,致使该区海表面温度比东太平洋高出3℃~9℃。
海表 盐度
Annual mean surface salinity (PSS: 1978 Practical Salinity Scale )
海流后向西移动
2) 沿低纬海域由东向西吹的信风使赤道附近的暖水积蓄在太平洋西 侧,通常称为暖池
3) 相随于信风沿赤道吹东风,太平洋东侧下层冷海水涌升到海表面
表层洋流与赤道潜流

秘鲁渔场的成因示意图
暖 池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常年维持着28℃以上的高温,全球大约 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故称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 对影响气候变化因子及机理的揭示,对 关键物理过程的认识和高性能气候模式 的发展,而海陆气相互作用是决定短期 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揭示海气 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是提高短期 气候预测能力的关键。
海气相互作用在气候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中占有重要地位。 1)大气上界的净辐射通量在低纬地区盈余,在 高纬地区亏损,为保持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 在低纬和高纬之间需要很强的经向能量输送, 而海洋环流在经向能量输送中发挥重要作用 2)到达地球的辐射有一半被表面蒸发潜能所平 衡,而蒸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洋表面。 因此对发生在海气交界面上的物理过程及 其变化的理解水平和模拟能力将直接影响气候 预测的准确程度
6.3.3 海、陆分布对大气水份和降水的影响
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 2)对雾的影响:海洋、陆地哪个多平流雾、哪个多辐射雾?
3)对降水的影响 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 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
海洋上多发生平流雾,陆地上多发生辐射雾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 辐射雾: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 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 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
海、陆对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影响
6.4 海洋环流
海洋的基本特性 • 海水的温度分布(水平)
1月份
7月份
年平均
Annual cycle of the
SST
• Annual cycle of the Sea Level Height
根据海水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三层:由海 面向下数十米左右的表层一般称为混合层, 以下100-1500m的范围叫温跃层,再下就是 底层. 海洋的表层在海气相互作用下,水体性质因 充分混合而均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只有南美洲的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深海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28
温盐环流(热盐环流)
Deep ocean currents
太平洋海温西高东低的原因 ? 1) 秘鲁寒流沿着大陆两侧北上,其中一部分在赤道附近变成南赤道
1)海水的热容(是空气的3100倍)大于土壤1-2倍;
2)海水有铅直混合作用:涡动、对流和分子垂直运动;
3)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6.2.5 海、陆表面的摩擦阻力的差异
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 台风登陆后风速减弱可以看出海、陆地表摩擦的差异
6.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6.3.1 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海、陆表面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比较 (MJm-2•年-1 )
纬度 Q 陆地 R Q 海洋 R
70~60º N 60~50º N 50~40º N 40~30º N 30~20º N 20~10º N 10~0º N 0~10º S 10~20º S 20~30º S 30~40º S 40~50º S 50~60º S 全球
蒸发量
1040 1380 1140 120
大陆边缘地 区的径流
-200 -70 -60 -230
与临近大洋 交换的水量
-60 -300 130 350
3)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 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
大陆和大洋上赤道至北极圈气温差(º C)的比较
经 度 (地区) 1月 7月 平均 0º 大西洋 22 16 19 130º E 欧亚大陆 74 8 41 170º W 太平洋 47 25 36 90º W 北美大陆 58 25 41
等压面(hPa) 海平面 850 700 500 300 200 月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①亚非大陆 9.2 31.2 5.5 24.0 -1.3 13.9 -16.5 -4.3 -41.8 -28.1 — -46.5 ②太平洋 12.5 24.7 6.5 16.4 -0.3 8.6 -14.5 -6.8 -38.3 -33.0 -51.5 -53.4 ①–② -3.3 6.3 -1.0 7.6 -1.0 5.3 -2.0 2.5 -3.3 4.9 — 7.1
第六章 海-气相互作用
1
The climate system



All Earth 71% water 29% land Northern Hemisphere 61% water 39% land Southern Hemisphere 81% water 19% land
41
1) 海-气界面能量交换(辐射) 海-气界面辐射平衡方程
R Q(1 ) F
2)海-气界面能量交换(热量) • •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同时潜热大于感热; 冬季海洋向大气的能量输送大于夏季.
R LE H Qw
Qw 为海面与下层海水通过水分子传输的热通量。
3517 4187 5317 6490 7327 7578 6615 6280 6908 8080 6741 5108 3601 5778
921 1340 1884 2428 2680 3098 3308 3308 3140 2972 2596 1842 1465 20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