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学习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等材料,分析、比较“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充分利用相关的图表,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准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前调研】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与同学交流。
我的成果:【课堂活动】活动建议1:研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什么是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哪两方面?(2)按表现形式分,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这两类环境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表现形式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类别有何不同?(3)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他们彼此叠加形成什么效应?活动建议2: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对号入座:下列地理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有,属于生态破坏的有。
①土地荒漠化②工业“三废”③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退化④水土流失⑤海洋石油泄漏⑥酸雨⑦全球变暖⑧臭氧层空洞⑨放射性污染(2)设计概念图,准确归类下列各环境问题的表现:①原生环境问题②次生环境问题③自然灾害④地方病⑤地震、台风、干旱⑥低氟区的龋齿⑦高氟区的氟骨症⑧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⑨生态破坏⑩环境污染(3)判断: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会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
()③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城市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
()④地方病是因为某些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不足引起的。
()⑤日本的水俣病属于地方病。
()⑥地方病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⑦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⑧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同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4)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
将下列具有该效应的环境问题准确连线:修建水库大坝地面下沉过量开采地下水沙尘暴干旱环境地震活动建议3:研讨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1)填写表格: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环境问题(2)南亚印度河流域原先比较湿润,现在为什么形成塔尔沙漠和印度沙漠?(3)环境问题古已有之,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受到人类的特别关注?活动建议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阅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图,说出世界人口在空间分布和增长方面有什么差异?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材料一: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问题一:(1)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据必修三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备选项:a.人口增长 b.土地退化 c.过度开垦 d.人口压力大 e.水土流失材料二:缩小了的洞庭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湖,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
所以,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因为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小,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小了46%。
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问题二:围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三:内蒙古草地的退化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
因为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图1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频发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相关。
问题三:开垦草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四:阅读课本图1-2-17“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1)财富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吗?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3.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得知,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
概括地说,哪三类人类活动造成了当代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5.造成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又是什么?【典型例题】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准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A—B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__;B—C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 ___。
(2)图2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双选)()A.航天工业B.煤炭工业图2C.钢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3)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
(5)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
(列举两例)【知识构建】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拓展知识】中国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水准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的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
相关专家经调查后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
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
因为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因为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中国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
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
国际上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
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
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有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