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改革开放以后,二元制城乡结构中户籍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批农村青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谋求生计。

在农民工流动的过程中,单身流动逐渐被家族式流动所取代,而成为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式。

目前,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以上,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生总数中占相当一部分比重。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一)社会环境农民工来到城市以后,由于对周围环境较为陌生,人际关系网没有确立,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们会到农民工集中的地点居住,一个城市的农民工来自祖国各地,人员的复杂性、管理的不规范性致使社会风气不很端正。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农民工子女由于心理、思想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极易受到环境的污染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与人交往时,自身所表现出的不规范行为及不文明举止都容易被社会所厌恶,成为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

(二)学校环境农民工子女到了适龄阶段进入学校学习,在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甚至是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当面或是背后的议论,会给农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着一些与城市学生明显的差异,如个人卫生习惯、人格修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受歧视,遭冷遇,给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与人交往时带来较大的难度和障碍。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从一出生最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地理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较为特殊,他们的家庭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父母的教育方式死板,缺乏民主、家庭经济和职业地位差等。

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农民工子女很难像其他城市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二、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一)认知偏差农民工居住环境差、职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等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农民工的子女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身上也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过分看重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还有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没有远大志向,为了缩小与城市职工子女的差距,有些农民工子女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讲究穿带,追求高消费,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二)情感失落初次进入城市,一切对于自己都是新鲜的,对各个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于每件事都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甚至是较大的差距,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生活、人际关系方面,他们不仅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反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又由于处在一个心理极不稳定的阶段,加之缺少父母的关心,情感世界一片黑暗,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产生不良、消极的心理。

(三)自我封闭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环境,城市的繁华取代了农村的破旧,城市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农村的低矮草房,城市商品的琳琅满目取代了农村的凋零萧条,这一切对农民工来说都是新鲜的,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与城市孩子完全不同,如语言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却想极力维护自尊。

为了减少伤害,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爱与人沟通,沉默不语,遇到困难或委屈不找人倾诉,憋在心里,自我封闭。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遭遇到很多事情与他们心中想的反差较大,自身的社会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都较为敏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自我封闭心理。

(四)自卑心理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特点是敏感、脆弱,易受伤害,农民工子女到了此阶段,由于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贫困以及学习环境的简陋给他们造成了阴影,与家境好、吃穿住行各方面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更是自惭形秽,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卑感,别人的鄙夷和漠视使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直不起腰板。

又由于多数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教育子女方面易采取过激手段,这也加深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存在又使自信心缺乏,哀叹于自身条件较差,又反感于城市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农民工子女在内心世界中对社会差别产生了强烈的不平等感。

一些农民工子女对社会产生了对抗情绪,不敢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心。

(五)心理失衡在城市中,贫富差距较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自然产物,但由于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人们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还不能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物质条件的匮乏,较之城市子女物质条件而产生的差别使他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感。

他们失去了往日在同龄孩子中佼佼者的满足感,甚至无法在城市的同龄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无法和城市同龄者相融合。

农民工子女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群体,在生活环境和心理优越感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较。

别人在娱乐的时候,农民工子女有可能还在为自己的学费和学习资料以及学习工具的购买等问题发愁,当农民工子女感受到了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别以及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子女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别之后,他们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感,在心理上造成较大伤害。

(六)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当个体受到剥夺和歧视的时候,最直接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逆反和不满。

逆反心理较容易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以后,希望父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自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工在城市中付出艰辛的劳作,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社会地位,而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市民,有着天然的社会资源,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在城市中的经历使他们更加体会到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也使得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城市产生敌视情绪。

三、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一)农民工对子女的迫切要求农民工进城后,接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与城市居民相比,其自身的素质、城乡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差异、处在城市而被边缘化的际遇,都在农民工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想走出这种窘境,但苦于自己年龄的限制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

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省下钱来供子女上学,赚钱供子女参加各种补习班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成绩。

但因平时忙于务工,很少有时间顾及子女的学习,平时督促不够,但每到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强求子女获得好的成绩,对子女的学习要求严厉,却又不注意教育方式方法,造成许多农民工子女惧怕父母,对考试产生恐惧,考不出好的成绩感觉是愧对父母。

农民工这种对子女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很重。

(二)农民工经济条件差农民工之所以从农村走向城市,就是因为他们经济条件较差,想在城市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较之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工家庭贫困、居无定所,与城市居民形成较大反差。

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福利保障还不够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空间狭小、生活条件简陋,他们不能给子女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条件,这就使农民工子女总有一种低人一等、寄人篱下的感觉,贫困感、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感在农民工子女的心里萌生,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使农民工子女在与城市子女交往中形成障碍。

(三)农民工子女遭歧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农民工往往被视为低人一等,许多城市学生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交朋友,有的提出让自己的孩子到没有农民工子女的班级里上课,认为与农民工子女接触,就会沾染上他们不好的习惯,不利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无形中在学生中形成心理暗示。

农民工子女没有了与他人交往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使本就脆弱的内心更加低迷,有意或无意的歧视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学校学习后,有很多乡下特征表现出来,如地方口音,行为举止带有明显的农村习惯,思维较之城市学生不活跃,表现在课堂中,反应不够敏捷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被大家嘲笑的话题,造成农民工子女自信心越来越低,面对挑战畏缩不前,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四)农民工子女自身问题农民工子女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很多农民工子女从小就随父母外出打工,长期过着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且生活条件也较差,这虽使他们在与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差,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适应较慢,也比较困难。

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也存在较多的障碍,多数农民工子女的小学学业都是在自己家乡完成的,当地的小学学习环境较为艰苦,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环境差等多方因素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在与人沟通方面,农民工子女大部分能做到与人和睦相处,也乐于与城市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农民工子女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四、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一)政策上扶持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同时,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并要求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

政策制定得好,但有时由于各省、市、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难以落实。

政府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做定期检查,并提供便利服务,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负担。

(二)营造尊重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校园氛围农民工子女生活条件较差,外在的卫生、形象等经常受到他人的鄙夷,进入学校后也经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指责,农民工子女会因此而产生不健康心理,但另一方面,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承受力,对待事物更具责任感。

学校应该首先端正态度,从教师做起,公平对待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重拾自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工子女,不歧视,不苛刻,一视同仁。

农民工子女和其他人一样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受到同样的平等公正与尊重。

农民工子女自然、质朴、真诚和热情等自身的特点决定他们有着别人不具备的闪光点,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构建平等、民主、充满信任、能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校园氛围。

(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为了生活要辛苦劳动,无形中对子女关心不够,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