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历史
磁共振历史
1882年, 特斯拉 发现旋 转磁场
1952年,布 洛赫和铂赛 1944, 尔发现核磁 拉比发现 共振现象 测定原子 核磁性的 共振方法
1991年,恩 斯特发现磁 共振波谱
2002,库尔 特.维特里希 利用磁共振 测定生物三 维结构
2003年,保罗.劳 特布尔和彼得.曼 斯菲尔德发明梯 度场和EPI序列
1882年,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lsa, 1856-1943) 发明了交流电,并制造出世界 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并始创 多相传电技术。以Telsa的名 字命名的磁力线密度单位以表 彰他在磁力学上的贡献,为全 新的电磁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 条崭新的道路
拉比(Isidor Isaac Rabi, 18981988,美国)因发现测定原子核磁 性的共振方法,获得了1944年度诺 贝尔物理学奖 在探索核力本质和寻找理想核模 型的过程,原子核的磁矩是一个重 要的性质。研究发现,原子核的自 旋与电子的轨道角动量一样,在外 磁场中只能取某些特定的方向,也 就是说原子核的自旋是空间量子化 的。该发现开创了urt Wiithrich,1938-,瑞士)因发明了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 物大分子三位结构的方法而获得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3年,保罗.劳斯布尔(Paul Lauterbur,1929-2007美国) 和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1933-,英国)应在 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得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在主磁场内附加不均匀的梯度磁场以获得二维磁共振图象, 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 的出现。
1952年,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美国斯坦 福大学)和铂赛尔(Edward Mills Purcell,19121997,美国哈佛大学)各自独立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1年,恩斯特(Richard Ernst, 1933-,瑞士物理化学家),因发 展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学,包括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二维核 磁共振波谱和核磁共振现象,因此 获得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