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发表时间:2010-10-12T08:55:40.49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彩虹
[导读]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李彩虹
摘要:分析教学反思的意义、方法,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意义;方法
作者简介:李彩虹,任教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后回过头来思索过去自己做过或者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

明确教学反思能力的意义、反思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以打破传统教学重建新的教学观为目的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经历,教师应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真正意义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超越权威,促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反思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的
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方式。

3.教学反思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满堂灌”根本不可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无法实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持之以恒的审视教学的过程,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成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
(1)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是否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他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试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而是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各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

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于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5)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的信息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妍,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景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的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中是否有讨论的必要。

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嘎然而止。

再由学生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
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

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厚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

3.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

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

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

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总之,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科研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吕世虎,张定强.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明珄,关文信.英语高级口语[M].北京: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1993.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
邮政编码:471003
Developing in Teaching Reflection
LI Caihong
Abstract: Analyzing the meaning and method of teaching reflec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eaching reflection ability and is of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in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reflection; meaning; method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