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教育摘要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徽州,公元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期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而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社会重要的意思,然而由于徽州文化内容较多,而这里受篇幅限制,所以我只能简单的以徽州教育为例,简要的谈下徽州文化。
关键词徽州/徽州教育/书院/家庭教育/徽商/教育旅游一什么是徽州文化及其包含哪些方面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
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其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而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期,在明清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二徽州文化的渊源2001年5月,江总书记视察黄山时,用五个英语字母CBMEA将徽州文化的五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归纳。
“C”代表文化(culture),“B”代表徽商、贸易(business),“M”代表医学(medicine),“E”代表教育(education),“A”代表建筑(architecture)。
他还强调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中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这与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不无关系,有人认为徽州兴盛赖教育。
正是由于徽州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名人辈出,徽州自古享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
从历史上看,唐宋是徽州教育兴起与发展时期,徽州府学始建于唐,所辖各县也在北宋和南宋先后建立了县学。
南宋时徽州还出了大教育家朱熹,其教育思想对徽州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随着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极为兴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
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史书之藏”。
世人赞徽州是“人文辈出,鼎盛辐臻,理学经儒,在野不乏”。
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
但这些名门望族认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儿孙自由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故他们避难并不避世,即便自己没有机会,也寄希望于后代,总想通过“儒”而“仕”。
因此,他们十分注重族中后辈的教育。
三徽州古代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类:(1)府(州)学、县学,这是官办教育机构。
其特点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它是读书人进身的必经之阶,在徽州极受人们重视。
如歙州州学始建于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官学。
(2)书院,又称书屋、精舍。
其特点在于它是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
(3)社学,这也是一种官办的教育机构在元代,除设州、县学外,还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
其特点是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
因为社学经费除官方出资以外,更主要的还是靠各乡族捐助。
所以社学从形式上看起来是官办,实际上却是官民结合的办学形式。
(4)义学,这是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
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其特点是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亦可入学。
(5)村塾,这是村民共同出资的教育形式。
其特点是村民自愿组合,共同聘请和供奉塾师。
(6)家塾,这是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
其特点是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
(7)学馆,这是民间私立学校。
其特点是塾师在家设塾招生。
徽州众多教育形式最值得一提是古徽州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有官办,又有私办。
绩溪人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创办在绩溪县龙井村东之山阜的桂枝书院是徽州最早的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
在徽州众多的书院中,以紫阳书院名气最大。
1246年,徽州知名人士为纪念朱熹在府城南门外始建,南宋理宗皇帝曾亲题“紫阳书院”匾额。
朱熹原籍徽州,曾以徽州府城南紫阳山名命名书堂,以示不忘故里,故后人以紫阳称朱子,以紫阳之学称朱子之学。
徽州另一所著名的书院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休宁县还古书院。
此书院院位二休宁万安古城岩,它是陆王心学在徽州的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南湖之畔,有一座南湖书院,至今仍书声琅琅。
书院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望湖阁和祗园等组成。
书院大厅巍峨壮观,梁同书手书的“以文家塾”匾额高悬梁柱,两侧辅以“南峦环幽境,书声琅时云涌霞飞腾气势;湖波映秀色,桃源深处水流花放丽文章”对联。
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家庭教育古代徽州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自不必赘言,徽州先民对子孙后代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古代,就有曾子杀猪、孟母三迁、欧母画荻教子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上,古徽州人是很讲究方法的。
他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力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徽商乐善好施、济困助贫、热心公益事业,凡此“惠及乡里”的种种义举,客观上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教育子孙应该积德行善,助人为乐。
除此之外,古徽州人还善于借助建筑样式、厅堂装饰等形式,来实施家庭教育,把自己对子孙的教育愿望无声地表达出来。
那古民居中天井的建筑结构,不就是在告诫生活在家里的孩子,不要成为“井底之蛙”,一辈于蹲在家里“坐井观天”吗?那镌刻“步蟾”二字的题额,也是寄希望于子孙,要用心业儒,将来能在科举道路上获取功名,实现“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
那悬挂厅堂两边的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等,不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老实做人吗?还有那当作中堂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也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教材。
生活在家里的孩子,天天望着天井,看着题额,读着这些楹联和中堂,终有一天,会领悟出其中的道理来,因而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古代徽州的家庭教育,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同正规传统的封建书院教育相糅合,大大地推动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获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又一代徽州先民,奇迹般地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让后来人叹为观止!四、徽州教学内容及其对象的划分在教学内容上,徽州的教育除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外,许多还包括了有着徽州地方特色、极具实用和职业教育的内容。
如徽州是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的故乡,而徽州人又有经商的习俗和传统,故珠算教育在徽州既具条件又深受人们欢迎;再如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影响极大,许多先生在教学时,往往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医药知识等。
我国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制度,使读书入仕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儒风独茂“的徽州更不例外,特别是在朱熹的学说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以后,徽州得天时地利,中进士的人数,北宋已有188名,南宋更增至432名。
明清两朝,徽州科举入仕人数再创辉煌,在全省、全国遥遥领先。
据统计,清代徽州录取进士519人(全省1142人);清代徽州状元17人(全省21人),以府计仅次于苏州府的24人,居全国第二。
若以县计,休宁县出状元13人,则远远超过吴县的4人,居全国第一。
正式由于徽商重视教育,明清两朝,商人后代涌现出众多名儒名宦,如汪道昆、许国、曹文埴、曹振镛、戴震、程大位、王茂荫……在医学方面教育中,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成为他们从儒学中学习做人的准则。
因此,新安医家多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祟尚人文理性追求。
他们特别重视从博大精深的中医医学宝库中吸取营养;很多医家利用自身由儒入医的优势.注重对古代医籍和医学文献的解读和诠释,对于前人的医学经验努力加以总结。
清代婺源医家王桂元,12岁即通诵四书六经,尤精易理,凡河、洛、理、数及《参同契》之类,无不洞悉精蕴。
名医俞塞则体会学医不通易理则医术不精;吴澄强调医易相通,著成《医易会参》。
明代休宁大医家孙一奎,倡导用《易经》太极理论解释“命门”在艺术方面,徽州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及其他方面中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是通过徽州教育影响,才使他们走向成功。
在1999年底,黄山市举办了一次“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适、大哲学家戴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画家黄宾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张小泉剪刀”的发明者张小泉等,他们都是由发达的徽州教育培育出的杰出人才,不仅在徽州影响很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响。
五、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徽州之所以教育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儒入仕,以儒入贾。
徽州山穷水浅,土地贫瘠,人们只有眼睛向外求发展。
首选之路便是通过读书而入仕,仕途不畅则入贾。
能入仕入贾,全是教育之功。
其二,有较稳固的经济支撑。
学田为府、县两级官费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为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县学所置的田产,按官府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它是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其三,有一支淡泊名利,倾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在朱熹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诲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古徽州出现了许多矢志不渝“正义明道”,心甘情愿献身教育的大儒者。
最主要的是,徽商的慷慨捐助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
明、清时徽商猛然崛起,并称雄我国商界几百年。
经商致富的徽州人更是看重读书入仕,也就更加重视对后代的教育。
他们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慷慨捐赠兴办书堂书院,置办义学义田,延师课童,培养人才。
明清两朝,徽州的馆塾、斋舍、书院大多是由商人出资兴建或重修。
明歙县盐商鲍柏庭就说过:“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产何益乎?”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