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第五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1.双/多光子吸收
➢ 双/多光子吸收:在强光的作用下,组成物质的原子 或分子同时吸收两个或多个光子,完成一次跃迁。 这是一种非线性吸收。
➢ 双光子吸收发生时,总的吸收系数为 02I 0 :线性吸收系数 2 :双光子吸收系数
8.2.4 双/多光子吸收与场致吸收
2.场致吸收
➢ Franz-Keldysh发现:在电场作用下,某些物质(如 GaAs)的吸收边向长波长偏移,这种现象称为场致 吸收,也称为Franz-Keldysh效应。
8.2.1 光吸收定律
1.朗伯(Lambert)定律
➢ 朗伯总结了大量实验结果后指出,光强的减弱 d I 正 比于 I 和 d x 的乘积,即
dIaIdx
是a 一个与光波波长和介质有关的比例因子,称 为介质对单色光的吸收系数。
8.2.1 光吸收定律
➢ 输入光强为 I 0 ,即当 x 0 时,I I0 ,可积分得到介 质内 x 处的光强为
➢ 严格地讲,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应当用量子理论去 解释,但是如果将其看成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受 到光波电磁场的作用,所得出的结论仍然是非常重 要和有意义的。
8.1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引言
➢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将电磁现象 与光现象联系起来,正确解释了光的干涉、衍射以 及法拉第效应和克尔效应等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一 些重要现象。
第八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6学时)
办公地点:光电楼321室 E-mail:
本章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
➢ 本章共6学时 •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2学时) • 光的吸收(1学时) • 光的色散(1学时) • 光的散射(2学时)
第八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前言
➢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就是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 过程。光在介质中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现象,实际 上就是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现象是光在 介质中传播时所发生的普遍现象,并且它们是在一 定程度上相互联系的。
➢ 介质的吸收性能与波长有关,即 a 是波长的函数。
➢ 除真空外,没有任何一种介质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 均完全透明,只能是对某些波长范围内的光透明, 对另一些波长范围内的光不透明。
8.2.1 光吸收定律
➢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吸收是光能转变为介质内能的 过程。
➢ 如果 a 与光强无关,则该吸收过程称为线性吸收。
的变化率 dn d ,在数值上等于介质对于 附近单 位波长差的两单色光的折射率之差。
➢ 实际中,选用光学材料应特别注意其色散的大小。 ➢ 用作分光元件的三棱镜应采用色散大的材料。 ➢ 用来改变光路方向的三棱镜需采用色散小的材料。
8.3.1 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1.正常色散
➢ 通常情况下,介质的折射率 n 是随波长 的增加而 减小的,即色散率 dnd0,这种色散称为正常色 散。
p qr
q :电荷电量。 r :从负电荷中心指向正电荷中心的矢径。
8.1.1 经典理论的基本方程
➢ 为简单起见,假设在研究的均匀介质中只有一种分 子,并且不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每个分子内只有 一个电子作强迫振动,所构成的电偶极矩为
per
e :电子电量。 r :电子在光波场作用下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
1
0m j 0 2j2 ij
全波段的色散曲线
8.2 光的吸收
引言
➢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部分光能被吸收而转化为介质 的内能,使光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穿透深度)增长 而衰减的现象称为光的吸收。
➢ 光纤通信中希望光纤对光的吸收越小越好,这样光 信号的传输距离可以延长。
➢ 光源泵浦激光物质时,希望吸收越大越好;光电探 测器也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入射光。
化强度 P t 与电场强度 E t 之间存在相位差,因
而介质体内必有极化热耗散,这便使光波能流衰减 而转化为原子体系的热能。
Ne2
P
m
E
02 2 i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在弱极化情况下(例如:稀薄气体),有 1,则
n11111'i"
2 22
复折射率实部:n1+1 2'1+2 N 0 em 2 0 2 0 22 2 222 复折射率虚部:=1 2"2N 0 em 2 0 2 2222
附0 近为选择吸收带
远离 区0 域为一般吸收
8.2.2 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
➢ 大气窗口
8.2.2 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
➢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主要应归因于 不同材料的选择吸收性能。例如,绿色的玻璃是由 于它对绿光吸收很少,对其他光几乎全部吸收,所 以当白光照射在绿玻璃上时,只有绿光透过,呈现 出绿色。
➢ 某些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入射光有强烈的吸收,相当 于一个带阻滤波器;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以呈现为 只对某些特定波长有很小的吸收系数,相当于带通 滤波器;利用原子(或分子)的共振吸收特性来实 现光频滤波的器件叫做原子滤波器。
8.2.3 吸收光谱
➢ 让具有连续谱的光通过吸收物质后再经光谱仪展成 光谱时,就得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E z E 0 e i k n z E 0 e i k n i z E 0 e k z e i k n z
k 2 :光在真空中的波数。
振幅随传播距离z按指数规律衰减的平面电磁波。
➢ 光强度
IE z2 E zE *z I0 e 2 k z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复折射率描述了介质对光波传播特性(振幅和相位) 的作用。
I I0eax ----朗伯定律 当 x1时a,光强减少为原来的 。1 e
➢ 吸收系数与消光系数的关系:
I I0eax II0e2kz
a 2k4
8.2.1 光吸收定律
➢ 不同介质的吸收系数差异很大,例如,对于可见光
波段,在标准大气压下,空气的 a105cm1,玻璃 的 a102cm1,金属的 a106cm1。
➢ 复折射率的实部 n 是表征介质影响光传播的相位特 性的量,即通常所说的折射率,由于 n 随频率(或 波长)而变,从而造成了色散。
➢ 复折射率的虚部 表征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振幅 (或光强)衰减的快慢,通常称为消光系数(或消 光因子)。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当束缚电子的偶极振荡受到阻尼 时,必将导致极
n 2r11N 0 e m 2 0 2 1 2 i n221N 0e m 2 0 2 0 222 222 2nN 0em 2 02 2222
上两式表明 n 与 是 相互关联(K-K关系)的,且 都是光频率的函数。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为了说明复折射率实部和虚部的意义,考察在介质 中沿z方向传播的光电场复振幅表达式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曲线为光吸收曲线,在 0 附近有强烈的吸收 (共振吸收)。
➢ n曲线为色散曲线,在 0 附近区域为反常色散
区,而在远离 0 的区域为正常色散区。 色散与吸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更普遍的模型应是认为有多种振子
2
n1
j
Nje2 j
8.3 光的色散
➢ 色散曲线测量方法:将待测材料做成三棱镜,放在 分光计中,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测量其相应的 最小偏向角,从而计算出折射率,得到色散曲线。
➢ 观察色散的牛顿正交棱镜实验装置
8.3 光的色散
➢ 为了表征介质色散的程度,引入色散率的概念。 ➢ 色散率的定义:介质折射率 n 在波长 附近随波长
➢ 在强光作用下,某些物质的吸收系数 a 变成与光强 有关,这时的吸收过程称为非线性吸收。
➢ 对于非线性吸收,朗伯定律不再成立。
8.2.1 光吸收定律
2.比尔(Beer)定律
➢ 1852年,比尔用实验证明,对于气体或溶解于不吸 收光的溶剂中的物质,吸收系数 a 正比于单位体积 中的吸收分子数,即正比于吸收物质的浓度 c ,
所有不带颜色的透明介 质,在可见光区域内都 表现为正常色散。
8.3.1 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 描述介质正常色散的经验公式----柯西公式
BC
n A2 4
:真空中的波长 A、B、C :由介质性质所决定的常数,由实验测定 ➢ 对于不同的材料,常数 A 、B 、C 一般是不同的。 ➢ 同一种材料可能存在若干个正常色散区,因此,同 一种材料的不同正常色散区,常数 A 、B 、C 也 不相同。
➢ 将上述两式代入电子运动方程 ddt22rddrt 02rem E
得到
2rir02rem E
整理后得到
e
r
m
E
02 2 i
8.1.2 介质的复折射率
➢ 则极化强度为
Ne2
PNer
m
E
022 i
➢ 由电磁场理论,极化强度与电场的关系为
➢ 对比两式得到
P0E
电极化率:
Ne2
1
0m022
➢ 吸收光谱的表现形式是在入射光的连续光谱背景上 出现一些暗线或暗带,前者称为线状谱,后者称为 带状谱。
➢ 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具有对应关系,物质的辐射和 吸收实际上是同时存在的,不过在不同条件下其相 对强弱有所不同。
8.2.3 吸收光谱
➢ 每一种原子都有自己独有的能级结构,相应地也具 有自己特有的吸收谱线,称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或 标示谱线。
a Ac
A 是与浓度无关的常数,它只取决于吸收物质的 分子特性。
➢ 比尔定律(只适用于低浓度溶液)
I I0eAcx
8.2.2 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
➢ 如果某种介质对某一波段的光吸收很少,并且吸收 随波长变化不大,这种吸收称为一般吸收。
➢ 如果介质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并且吸收随波长有 显著变化,这种吸收称为选择吸收。
➢ GaAs吸收边的FrankKeldysh偏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