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双赢”模式研究”,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在现有的研究里面,该领域的研究还很缺乏,相关文献也很少,所以我分别以“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与“夏令营”为关键词查到相关文献各20篇。
2留守儿童问题从查到的文献来看,综观国内对于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安全、教育、品行、监护等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
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
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我们通常称之“留守儿童”。
2.1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王柏涛提出,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2】张洪洪在《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有四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料的儿童;二是单亲监护,即由父母在家的一方照料的儿童;三是由上代亲戚看管的儿童;四是同辈监护,包括了留守儿童的自我监护。
【6】董新良,王瑾。
留守儿童的受监护状况有:祖辈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 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2】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约1.5亿人,18周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青少年约2000万人,选择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约2000万人。
到201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数字已经扩大到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
在甘肃、河北、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3】2.2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2】2.2.1心理素质差,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和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负担过重、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2.2、学习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性格较内向,少发言,常常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等。
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2.2.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性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了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
由于不便联系监护人,无法监管部分“留守儿童”还常与社会无业青年勾结鬼混,把歪风邪气带进校园,教师若严管就逃学,造成辍学。
2.2.4、安全隐患较多。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2.3留守儿童问题分析2.3.1存在的问题张金兰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监护缺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容易受到伤害;长期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道德品行受到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道德状况,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育缺位,留守儿童未来发展受到影响,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这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
【3】赵晖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对四川省洪雅县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中有关于洪雅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到:父母缺失”、“情感孤寂”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社会化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关注不够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欠佳;监管不周使得留守儿童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指导照顾不足使得留守儿童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较差。
【4】汤航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仅关系到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三:在缺少孩子父母协助、配合、支持的环境里,学校很难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在缺乏与父母基本情感交流沟通的日常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在亲情饥渴、心理封闭和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不少孩子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5】张洪洪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以及心理问题这五个方面。
【6】辜胜阻,易善,策李华提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滞后、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堪忧。
【7】董新良,王瑾留守儿童中存在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有较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有较强的孤独感;有一定的抑郁心理;自卑感严重;逆反心理较强。
被调查对象中,上述各种心理问题女生比男生突出,年龄越小者越突出。
【8】吕云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三大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安全问题。
【9】综上所述,我国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监护问题、行为问题,这五大方面。
并且,这五大领域的问题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最为普遍亟待进一步解决的社会问题。
2.3.2产生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心理障碍及价值观念扭曲等严重问题。
究其原因,很多研究都表明是父母远离孩子身边,孩子缺乏正常父母之爱;孩子托给老人看管,老人们或对孩子溺爱惯宠,或身心不济,隔代教育不力等所致。
【10】义务教育的制度性障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资源严重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毫无疑问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学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对基本生活技能、言行举止、生理及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教育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
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简化,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弱化。
【11】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监护人的长期不归所致。
这其中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使教育成本增大,留守儿童随父母共同生活难度增大。
二是子女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孩子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12】“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
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13】研究认为这些留守儿童现象与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包括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之间的矛盾,新的就业制度下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家庭层面的因素有: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部分家长的价值观改变,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缺乏沟通;社区层面的因素有:留守儿童的课外社区生活处于无监管的真空状态,社区同龄人的影响;基础教育层面的因素: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意识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专门的心理专业人员与条件,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素质教育观念淡化,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报酬低。
【14】2.4对留守儿童现有的关注方式2.4.1“类学校”模式【15】“类学校”是指在政府主导和其它社会力量的大力推动下,加大对留守儿童所在农村的中小学或者是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的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实行社区式的管理模式。
“类学校”模式的优势:有利于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减轻家庭层面的精神负担。
措施探讨: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开设心理课堂,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完善教学体系;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建立“代理家长制”。
(这一模式是别人文章里研究的新模式)2.4.2“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16】政府反映公共意志,是其领导者和协调方,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有效资源。
体现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就是要确保身处农村的留守儿童们在机会上与其他儿童平等,有条件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十二五”规划大环境的指引下,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上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完善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最后,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2.4.3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近年来,重庆市妇联全力推进“政策支持、监护人素质提升、权益维护、社会关爱”四大行动,探索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使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
内容包括,实施政策支持行动,完善留守儿童工作体系:一是专题调研助推政策出台;二是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实效;三是借助平台推动制度完善。
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优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一是拓展校外“家庭教育流动学校”培训平台;二是巩固校内“家长学校”培训平台。
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一是强化源头维权;二是强化个案维权;三是强化社会化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