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淮北市北山小学王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
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最鲜明的体现。
一、教师示范,长期熏陶,触动语感。
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
后来因为“有忌”,许多孩子的语言就平庸了。
再加之语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孩子语言的灵性、个性泯灭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
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的、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地讲课,像蜜一样把学生粘住,那么就会激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如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和学生对话时自然地引用“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
”等充满愁绪的诗句,不仅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也能触动学生说话、行文时乐用古典诗文抒情表意的感觉。
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语言大多在课前用心锤炼过,因此语流通畅,富有情感。
但是,高品位的语感,要靠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
语文教师平常教学也应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以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语言影响学生。
语感之树,有足够的光照,才会枝繁叶茂。
二、研究内容,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
如教学《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语言的情味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容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朗读品味两句的异同,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诵读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排比句,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感;教学《宇宙生命之迷》要品味语言的分寸感;教学《索溪峪的野)》要品味其语言的畅达感、节奏感。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去,让学生在潜心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感。
三、丰富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习得语感是一个内化、积定的过程。
语文课本所选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内容。
倘若,学生能将文本语言材料内化为自身的积累,对语言文字一定会有灵敏的感觉。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语言实践的训练。
如模仿《小抄写员》一文中写叙利奥午夜十二点起床偷偷地替父亲抄写签条的段落,记叙一次自己悄悄做某件事的情景,要求用上“蹑手蹑脚”“屏住呼吸”“侧耳倾听”等文中出现的词语;学习《小英雄雨来》,注意积累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描写一个生活片段,注意使用拟声词;读了叶圣陶的《养花》,让学生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需劳动,又长见识。
”为中心,具体记叙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教学《斯巴达克》,让学生比较剧本与通常的文学式样有何异同,然后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改编成剧本。
丰富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语感关键在于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读写结合,以仿写为主,让学生有“帖”可“临”;目标明确,一次训练一个目标,不求全责备;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形式上富于变化,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有新鲜感。
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丰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愉快地习得语感。
四、广泛阅读,感悟生活,获得语感。
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有对于生活的敏感。
敏锐的语感和对生活的敏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特别是语言,都在刺激他的语感。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广泛阅读和感悟生活尤其重要。
现在,有些老师把阅读仅视作“积累语言和丰富知识”的手段,一提到阅读,就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进行“欣赏点评。
”学生阅读的过程布满了荆棘和陷阱,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
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阅读很大程度上是感情积累。
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多读书,且用“心”去读。
特别是一定要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
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学生有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获得敏锐的语感。
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少做作文,多记日记、周记、岁末回首、生活随笔(感谢生活、我的困惑等)。
心有所感笔有所抒,情动而辞发。
语言的运用中,情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胸中有千红万紫,才能描绘出世间的万水千山。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语感具有个人性,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语感是一种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
语感教学需要心灵的参与。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感教学过程就是心灵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声于外。
浅谈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淮北市北山小学石宗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类型,利用网络特性,帮助学生实现合作式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同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适当地整合两者。
以下我将粗浅地谈一谈在我所见、所闻和所做中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育研究心理学也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
要让学生乐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加智慧的一种动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比较敏锐,记忆力更增强,想象力更丰富,情绪更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更能随之增强。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我在教学《垂线的认识》一课时,先呈现一个跳远比赛的视频片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以下问题:(1)根据同学们已有经验,怎样正确测量跳远比赛的成绩?(2)能否将这个体育比赛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呢?(3)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的示意图。
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完成画图任务,并相互交流讨论。
这一环节让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并沟通“数学现实”与所学新知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再如北京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
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
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
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既实现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这样的例子很多,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形式,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以及录像等视听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
这样就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让学生获取知识易,保持知识牢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
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
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我在教“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寻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以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用电脑演示一个圆柱体的物体,沿一条高剪下,再打开,展示剪开后的图形,这样动态的演示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轻松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中,因为有了之前电脑动态演示的实验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形象的支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