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结课论文题目: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分析方法姓名:彭军学号:2 0 0 9 0 7 1 9 2 2班级:09应用化学3班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分析方法摘要:蒽环类药物是最具活性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的作用。

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

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

因此长期以来对于蒽环类抗生素的测定有较多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蒽环类抗生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和发展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等测定这类药物的新体系和新方法。

关键词:综述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1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是测定蒽环类抗生素的重要的方法之一,中国药典己将HPLC法定为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标准分析方法[1]。

目前所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是用于蒽环类抗生素及其代谢物的分离和测定。

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化学方法检测测定了人体血浆中表柔比星、13-S-二氢表柔比星、阿霉素和13-S-氢阿霉素[2]。

此方法可以同时测定四种药物或是表柔比星和他的代谢物,以及柔红霉素和它的代谢物。

用阿霉素作为内标物质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析服用过表柔比星的病人的血样。

另外HPLC己发展成为专一性测定全血和不同组织中(肝、心脏、脾和肾)米托蒽醌的方法[3]。

提取出的米托葱醒加入到内标物质aroetsLntrone中。

不同组织在含有20%抗坏血酸的柠檬酸缓冲溶液中均匀化。

C18柱将米托蒽醌与内标物质分离,流动相含有33%的乙睛和0.16M的甲酸按缓冲溶液,在pH2.7时利用吸收光谱进行检测,测定波长为658nm。

全血和组织中的线性范围为2-200µg/mL和2-700µg/rnL。

实验表明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适合用于不同组织中米托蒽醌分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是对复杂组分分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自80年代诞生以来己得到快速发展。

该技术结合了色谱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分子量及结构信息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Rachelwan等[4]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电离质谱法(HPLC-APCI一S)测定血清和细胞样品中的表柔比星的新方法。

以柔红霉素为内标,表柔比星代谢物通过质谱的裂解方式可以容易区别出来。

该方法己经应用于分析癌症细胞样品中的表柔比星,并且用于确认临床病人血清样品中己知或未知的代谢物。

龚晓丽等[5]研究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表阿霉素浓度的方法。

此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了RP-HPLC荧光和质谱两种检测器。

质谱以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

荧光检测峰位于λEx=450nm,λEm=530nm,结果荧光检测标准曲线在2.44~2.50 ×103µg/L有良好线性,定量限µg/L,质谱检测标准曲线在0.49~2.00×103µg/L有良好线性,定量限0.49µg/L,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血浆及组织中表阿霉素的测定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2毛细管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的分离分析技术,与传统的分离分析手段相比较,具有高效、快速、微量和易于自动化等优势。

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抗生素的研究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王建[6]等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别测定了盐酸表柔比星和盐酸多柔比星的含量。

以β一萘环酸钠为内标,考察不同实验条件下两种药物的胶束电泳毛细管电泳行为,于231nm波长处测定。

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且稳定性好。

在文献报道中,以细管电泳与激光诱导荧光联用分离测定蒽环类抗生素最为常见。

Gcorg HemPel等[7]将毛细管电泳与激光诱导荧光用于测定血浆中的道诺霉素和道诺红菌素醇。

Adrian B.Anderson等[8]将毛细管电泳与激光诱导荧光用于分离测定多柔比星及其代谢物。

此法的最大特点在于使用了两个萃取过程:液一液萃取和反一毛细管单细胞溶解。

在液一液萃取过程中,多柔比星的回收率为50%一99%,单细胞溶解分析过程可以全部回收,而且分离毛细管中的单细胞溶解过程可以阻止多柔比星或其代谢物在这期间遗失或溶解。

Nina Griese等[9]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的快速测定儿童的50μL血浆中的脂质体柔红霉素,游离柔红霉素和它的代谢物。

此方法涉及到固相萃取然后经过毛细管电泳测定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游离柔红霉素它的代谢物检出限为,精确度和准确度都符合生物分析方法的要求,且方法快速并且以用于多组样品的同时测定。

3 电化学法电化学方法在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越来越多,为二者的反应机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葱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测定中,电化学方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龚兰新等[10]用固定在氧化铟锡(ITo)电极上的多壁碳纳米管为基底吸附纳米钴,制备了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Co/CNT/ITo)。

用纳米钴碳纳米管/ITO电极,研究了阿霉素的电化学行为。

该体系具有吸附性的不可逆过程,峰电位为0.65V(vs.Ag/AgCl),峰电流与阿霉素浓度在1.0×10-9-5.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9mol/L。

Hui Jiang 等[11]研究了利用碳纳米修饰电极测定柔红霉素的新方法。

纳米碳与柔红霉素之间的超分子作用可导致电子转移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大大地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

在最佳实验条件,柔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20~500nM,检测灵敏度为5.9nA/nM,将此方法用于模拟血清样品中测定,结果满意。

武五爱等[12]研究了在弱酸性条件下,以邻氨基酚为单体交联剂,米托蒽醌为模板分子,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

该传感器对米托蒽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米托慈醒浓度分别在3.3×10-7-1.0×10-5比及 1.0×10-5一5.0×10-5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减小量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6×10-7mol/L,同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

4分光光度法由于分光光度法具有方法简便、分析精度高、重复性好,可测范围广,仪器价廉等优点,而成为药物分析中应用较多的一类方法。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分子是由一个四环发色团(糖苷配基)通过糖苷链与一个或几个糖或氨基糖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因此它们在可见光区均有吸收,如柔红霉素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98nm,表柔比星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96nm,米托蒽醌则存在两个吸收峰分别为609nm和663nm。

药典中盐酸米托葱醒的测定方法就是利用它们在可见光区663nm处的吸收进行测定的[13]。

但因测定的灵敏度不高,因此发展高灵敏的简便的测定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分光光度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周泽清等[14]以乙醇为溶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米托蒽醌的含量。

米托蒽醌浓度在4~10mg/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20%,RsD为0.20%(n=8);7个不同批号样品的RsD为0.01%-0.68%(n=3)。

何元珏等[]在pH值为2.26~6.95的溶液中,米托蒽醌在681nm波长处有等吸收点,在该波长测定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含量,则不受注射液在规定pH范围内其PH值变动的影响,辅料也不干扰测定。

5荧光分析法由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是平面性的稠环芳烃又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和良好的平面性,因而也能产生荧光,(柔红霉素的荧光光谱λex/λem位于504nn/562nm),有文献研究了利用阿霉素本身的荧光来测定其在人血浆中的浓度及临床药代谢动力学观察。

但是,米托葱酮有四个强助色基烷氨基一NHR,直接连于共扼体系中,并且形成一种带电醒型结构,而且2个NHR由于质子化而变为强的吸电子基团H-HR,它直接作用于分子的共规体系,因而使得蒽醌的荧光猝灭,相比于柔红霉素,米托葱醒的荧光较弱[15],(米托葱醒的荧光光谱λex/λem位于611nm/673nm)。

刘佳等[16]采用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与化学计量学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二阶校正法相结合,对血浆液和尿液中柔红霉素进行定量测定。

实验不需对血浆和尿液预测样进行萃取等分离预处理,选取激发波长410-530nm,发射波长550-650nm,分别每隔5nm取一个数据,利用激发发射荧光扫描分别获得两个三维响应数阵(大小为2l×25×12)。

当组分数选择为3时,血浆和尿液校正集中盐酸柔红霉素的相对浓度与实际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990和r2=0.9952,经ATLD算法解析得到的血浆和尿液预测样中柔红霉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8士7.6)%和(94.7士4.4)%。

实验结果表明,此法能够解决血浆和尿液中盐酸柔红霉素药物因血浆和尿液内源物质与分析物光谱重叠所引起的难分辨的问题,可用于未知干扰共存下柔红霉素的直接快速定量测定。

减凯宏等[17]分别采用正丁醇法、硝酸银法、酸性异丙醇法测定水溶液及肿瘤组织匀浆中阿霉素的含量,通过比较这3种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光谱曲线、回收率和灵敏度,建立简便、快捷的测定肿瘤组织中阿霉素含量的荧光分光光法。

结果表明硝酸银法测定瘤组织匀浆中的阿霉素含量,背景荧光值低,线性范围0.2~0.8m,最低检出量,回收率超过97%以上。

酸性异丙醇法与正丁醇法测定瘤组织中的ADR含量,背景荧光值高,回收率分别<40%和50%。

因此硝酸银法适合肿瘤组织中的ADR的含量测定,该方法准确、灵敏、可靠。

6共振瑞利散射法[18]近年来,作为弹性散射的共振瑞利散射(RRS)是一种新的分析技术,其具有灵敏度高、操简便等优点,因此这一技术对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和测定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在pH2.5左右的酸性介质中,刚果红与表柔比星、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蒽环类抗生素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时,能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著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与此同时也观察到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的增强,据此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葱环类抗肿瘤药物的新方法[];在0.12mol/L的盐酸、硝酸介质中,米托蒽醌与铝酸盐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时能引起RRS显著增强,由于柔红霉素、表柔比星等常见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不与钼酸盐产生类似作用,因此可以在其它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存在下用RRS法选择性地测定米托葱醒[]。

另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也能与表柔比星、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蒽环类抗生素依靠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结合在一起,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著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