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标准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标准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是会计、会计电算化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融税收、会计等知识于一体的边缘性、应用型学科。

纳税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实际工作中倍受欢迎,成为财经工作人员必备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显示,纳税核算及筹划知识在企业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相关知识的欠缺也正是目前职业院校会计类从业人员的致命弱点。

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财经职业能力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课程的前导专业课程有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国家税收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1.本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本课程是在对会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时,针对其在工作领域中遇到的知识、技能薄弱环节和盲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本课程的学习情境。

本课程摆脱了前导课程就会计而学会计、就税法而学税法的模式,克服了学生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的局限性,让学生将经济业务,税法规定,会计处理和税务筹划四者有机结合,在日常涉税业务的处理中熟悉税法规定,在会计处理方法或税法规定中寻找税务筹划的空间,使学生树立牢固的节税意识,随时随地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将不同课程所学知识的串连与分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学习情境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从企业常用涉税业务内容出发,本课程选择了增值税筹划与核算、消费税筹划与核算、营业税筹划与核算、所得税筹划与核算及出口退税筹划与核算八个内容,加之税务筹划概述以及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与法律责任,分七个模块构建了七个学习情境。

在各税种核算的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结合各税种涉税业务的特点和种类划分学习子情境,每一子情境中将相关税收法律规定作为已知的知识加以简单归纳,重点突出会计处理中“涉税”部分的会计处理,并注意将同类和类似的业务加以横向比较和归纳,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各税种筹划的每一个子情境中,根据各税种筹划的着力点划分子情境,每一子情境内再例举若干个具体筹划方法,着重突出各筹划方法的原理与筹划依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为各个案例提出具体的筹划方法。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有着极为明确的岗位目标指向。

各专业主要是面向生产、流通、服务类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财经人才。

本课程面向岗位有: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岗位、中小企业财务主管岗位、社会中介机构税务服务岗位。

1、知识目标(1)明确税务会计岗位的职责及工作规范。

(2)掌握企业日常涉税业务中所涉及的税务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企业日常涉税业务会计处理中所涉及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

(4)熟悉税务筹划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2、职业技能目标(1)具备基本的办税员操作技能。

(2)具有根据企业设立与经营、筹资、投资、投资等系列活动以及各种会计方法的选择进行简单的税务筹划。

(3)具有对企业发生的各项涉税经济业务作出职业判断并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5)具有独立办理纳税申报的能力。

(6)具有根据变化的会计、税法环境进行自我学习与知识自我更新、补充的能力。

(7)具有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

(2)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的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4)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国家税收》等课程。

是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是本课程所培养的职业拓展能力必修的课程。

主要讲授会计核算原则、核算程序、记账方法等在内的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税法基本原理、我国税法法律体系的构成以及各主要税种基本规定,税收征管相关规定等。

《会计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国家税收》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本课程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使学生在理解会计基本理论、税法基本规定的基础上转入涉税业务会计处理和税务筹划的深入学习,实现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过渡。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本课程总学时52学时,开课学期为第四或第五学期。

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纳税筹划基础模块,讲述纳税筹划概述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与法律责任;第二模块为个税筹划与核算,包括增值税纳税筹划与核算、消费税纳税筹划与核算、营业税纳税筹划与核算、所得税纳税筹划与核算以及出口退税纳税筹划与核算;第三模块为纳税筹划案例分析,主要是将前面所学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第四模块为纳税申报,包括增值税纳税申报、消费税纳税申报、营业说纳税申报以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

本课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内容融合了基础会计、企业会计以及国家税收的相关知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企业管理及理财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增值税纳税筹划和所得税纳税筹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对于增值税纳税筹划平衡点的应用,对于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的掌握、所得税会计处理,以及出口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

2、课程教学内容《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课程学习情境划分及课时分配表六、课程实施1.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本课程主讲教师6名,本科以上学历为100%,其中45岁以下的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的比例达到50%。

课程团队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

高级职称教师占到50%。

专职教师中“双师素质型” 教师比例占100%,其中注册会计师3人。

2.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和条件(1)实践教学方式为了达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

校内实训形式包括如下几种:①手工实训。

每一税种学完后,可提供不同类型企业涉及该税种的业务模拟资料,安排学生进行会计处理演练,提供不同情境下的企业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税务筹划方案设计或比较分析。

②电子报税实训。

利用模拟报税软件完成中、小型企业或集团公司一个月份的完整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业务。

校外实训包括:①实习基地实训。

派学生到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实训。

②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单位调查的方式进行。

通过实践调查,学生了解了真实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特点与主要涉税业务,要求学生展开纳税筹划方案的设计,设计结果以设计报告的方式。

(2)实训教学条件①实训场所:用于会计核算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实训室;配置有应用会计核算模拟实训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及模拟报税软件的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机房;具备会计分岗位操作的企业财务模拟环境及模拟银行、模拟税务等外部环境的分岗仿真实训室;拥有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对口校外实训基地十余家。

②税务会计仿真核算资料(包括仿真实训的系统原始凭证资料,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税务筹划案例库。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六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操作教学法进行教学。

(1)六步教学法,将教学组织分为明确任务、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六步。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准备等信息搜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并准备各项教学资料。

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税务会计核算部分,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和会计工作流程实施模拟工作过程,并以“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步教学法为本课程主要的课程教学组织方法,每个完整的学习子情境的教学均要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课堂组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

(2)案例教学法每学习一个税种的会计核算前引入一个真实企业的背景资料,剖析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分析及主要涉税经济业务及其流程,提出会计核算任务,训练其纳税筹划的思路与方法。

(3)模拟操作法每学完一个税种的核算与筹划,即提出一个会计主体的一个会计期间的涉税业务的模拟实训资料,要求学生进行仿真会计实训,分析其税务筹划的空间及思路,提出较为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案。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子课件、投影、视频、音频、多媒体教学软件、案例库。

师生互动、课堂展示等教学环节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八、考核与评价本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由期末考核评价、教学过程评价、集中实训评价三部分考核评价构成,各考核评价方式分别按满分100分独立计分: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考核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评价主体为教师。

考试题型不少于四种类型、小题数量不少于35个(含案例分析题),考试内容要覆盖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难易程度要适中,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套试卷中,难易程度题目所占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45%,较难占30%,难占5%。

同时试题要合理安排题目的能力层次结构,每套试卷中,各能力层次题目所占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5%,领会占30%,一般应用占50%,综合应用占15%。

2、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团队精神、实训操作三部分考核评价构成。

评价依据:平时表现(25%)+作业成绩(25%)+课堂讨论(25%)+实训操作(25%)。

考核方式采用考勤、课外作业、实训操作等方式,考核主体为教师评价和项目小组评价。

3、集中实训评价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