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报告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报告

2015 —— 2016 学年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作业论文题目: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学生姓名:磨健锋张琪周亚玲郭志豪胡世明展钊年级:13级专业:广告完成时间:2016年6月19日课程名称:毛概任课教师:王金磊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3)三、概念界定 (3)(一)考研 (3)(二)动机 (3)四、研究方法 (4)五、数据分析 (4)六、大学生考研动机类型 (16)(一)发展 (16)(二)责任 (17)(三)证明 (17)(四)兴趣 (17)(五)补偿 (18)(六)逃避 (18)七、问卷反映的问题 (18)八、对策与建议 (20)九、结语 (22)十、参考文献 (23)附件及分工: (24)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也随之加剧,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危机感的来袭而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成了有志学子的必修课。

本文对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学生考研目的与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剖析,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调查结论有助于引导学生调整考研动机和态度,对高校引导学生考研以及研究生的培育、教学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对策与建议一、研究背景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1 年,一些高校开始少量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的扩招,“考研热”也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1997—2007年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从1997年的24.2万人激增到2007年的128.2万人,到2008年首次减少,下降到120万人报考。

当时,有学者把2008 年报考人数的减少视为“考研热”降温,并对之进行了种种因素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他们对于考研问题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并且据此推断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会在近年内继续“降温”。

然而,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并没有继续减少,相反,报考人数达到124.6万人,并且2010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创造历史性新高,达到140万,2011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50万,到了2012达到165.5万,到了2013年,全国考研人数更是突破了176万。

“考研”缘何如此之热?有人说,随着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有些大学生就把考研当成了“挡箭牌”;也有人说大学生是“被考研”,如果能找到好工作,肯定不会去考研;还有人说,考研热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因为研究生扩招,考研难度下降。

那么,大学生对考研如此热衷,其动机究竟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分析挖掘当前大学生考研的动机,了解大学生考研的心态。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考上研究生而放弃不去读,也有的在读研究生不去努力学习和研究,还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兼职和实习上,造成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渴望读研却无法获得深造机会。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大学生考研的动机。

本选题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研究,就是试图揭示“考研热”的深层原因,以便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考研问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也使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概念界定(一)考研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并没有对“考研”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在《汉英新词新语辞典》中,“考研”的解释为“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graduates schools”,①百度中的解释为“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在本研究中,“考研”并不仅指“参加考试”,而是指为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最终参加考试,即是一个过程。

(二)动机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心理学中,动机(Motivation)一词正式在书名中出现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事情。

一般认为动机指引起、维持、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学者们立足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动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张爱卿综合分析了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动机的分类主要有①胡志勇:《汉英新词新语辞典》,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年以下三种:(1)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忽视了行为目标,将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2)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但它没有看到,只有调动内在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它;(3)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动机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指出如何才能使个体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也没有真正地看到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因此,张爱卿把动机界定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②本文即采用此定义。

四、研究方法这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的形式进行研究。

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网上发放,发放对象是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生。

本次问卷共有130人参与填写,其中男生43人,占总人数的33.08%,女生87人,占总人数的66.92%,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各年级的占比分别是19.23%、17.69%、61.54%和1.54%。

五、数据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网上发放,发放对象是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生。

本次问卷共有130人参与填写,其中男生43人,占总人数的33.08%,女生87人,占总人数的66.92%,问卷填写中男女的不平衡也是我校男女比例失调,女生远远多于男生的另一个方面的反映。

②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 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241 页图一:问卷男女比例问卷填写中,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各年级的占比分别是19.23%、17.69%、61.54%和1.54%。

这样的占比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出于大三,关系网大都处在这一阶段。

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三年级的学生对考研比较关心,其次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大四才考虑考研则最少,这是由考研的时间决定的,考研一般在每年的十二月份举行,这个时候大四才的学生已经参加过去年的考研并准备本科毕业了,参与填问卷的很有可能是准备“二战”考研的。

图二:问卷各年级占比问卷中来自城镇的学生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二者分别占比62.31%、37.69%。

样本虽然不多,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年来高校对城镇招生多于农村招生也有一点的关联。

图三:问卷中学生籍贯占比受调查人群中,喜欢自己本专业的占33.08%;觉得一般的占比43.08%;不喜欢自己本专业的占 6.92%;入学时无兴趣,现在有所了解而有兴趣占13.08%;入学时有兴趣,现在了解了专业而没兴趣的占 3.85%。

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满意。

这和高考填志愿时受学校、信息接受、家长以及各方面因素影响息息相关。

图四:受调查人群对自己专业的喜好占比受调查人群中,成绩优异、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偏下、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别占10%、53.08%、29.23%以及7.69%。

图五:受调查人群中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占比在受调查人群中,决定考研的占50.77%,目前还未决定考研与否的占18.46%,已经决定不考研的则占30.77%。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考研的意向,也有少部分学生不明确将来的走向,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图六:受调查人群中考研意向占比在决定考研以及对考研还不是很明确的人群中,有完备的计划并坚持的很好的占20%;大概的计划,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复习占31.11%;有计划,但不能坚持的占18.89%;还没有着手准备占30%。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有少部分有计划地复习考研并能很好地坚持,大部分人还并未完全投入到复习的状态当中。

图七:受调查人群中考研状态情况占比在受调查的决定考研的人群中,学校和专业都非常确定的占44.44%;有方向,但学校不确定占28.89%;确定学校,方向暂不确定占8.89%;学校和专业都还没有确定的占17.78%。

由以上数据可知,少部分学生的考研目标还不是很明确。

而有非常明确考研目标的学生也不过半数。

图八:考研人群中目标群明确度占比情况在以及决定考研的受调查人群中,考研时选择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占47.78%,选择与本科专业相关的类似专业的占42.22%,而决定选择与本科专业无关的专业的则占10%。

可见考研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本专业以及和本专业相类似的专业,而少部分则跨专业考研。

专业的选择也有规避风险的打算,几年的专业学习使得考生比较熟悉本专业知识,考研时面对的风险也会比跨专业要小,较夸装也也容易成功。

图九:考研人群中专业选择情况在调查问卷中,考研人群选择报考专业时,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该专业就业形势好,该专业考取的难易度,父母老师的影响这些驱动因素分别占72.22%、37.78%、30%、25.56%,由此可见考研时学生很注重兴趣爱好以及自己能力方面的因素,但专业考取难易程度占37.78%比例也反映出学生在考研时很也比较注重规避考研的风向。

并且老师和家长对考研专业的选择也较大。

此外,有12.22%的人抱着只要考上,专业无要求的心态,由此可知,少部分人考研存在着盲目性。

图十:考研人群专业选择驱动因素而在学校的的驱动因素中,学校的知名度这一因素独占鳌头,占比76.67%,可见考研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要去更好的平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名校情结的因素。

自己的能力和复习状况占60%,反映了在考研中学生还是会结合自身能力进行学校的选择的,是较为理性的。

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家庭的经济状况对考生学校的选也较大,三者分别占53.33%、36.67%、23.33%。

还有少部分人在选择学校时会受到男(女)朋友的影响,在该人群中占比8.89%。

图十一:考研人群专业选择驱动因素在城市选择中,大部分考生注重的是该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发展前景,占比75.56%。

离家乡远近、该城市消费水平、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受男(女)朋友影响对城市的选择也起到较大的作用。

图十二:考研城市选择影响因素考研人群中,不知道具体考研流程,只知道考研是一种考试的占23.33%,对考研了解一点,知道大概的流程的占51.11%,认为对考研具体流程一般了解,足够自己使用的占20%,对考研报名,考试,录取,调剂等这些具体考研流程非常了解的只占5.56%,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考生对考研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