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目录1 引言 (1)2 概念 (1)2.1 动机 (1)2.2 考研动机 (1)3 考研现状 (1)4 调查研究 (2)4.1问卷设计 (2)4.2调查方法 (2)4.3调查结果 (2)5 考研动机比较 (4)5.1男女大学生考研动机相同点 (4)5.1.1个体原因 (4)5.1.2学校原因 (5)5.1.3家庭原因 (5)5.1.4社会原因 (5)5.2男女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差别 (5)5.2.1个体原因 (5)5.2.2家庭原因 (6)5.2.3学校原因 (6)5.2.4社会原因 (6)6 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7)6.1个体原因。
7 6.1.1增强自身的考研主体意识 (7)6.1.2针对自身的弱点,互相学习 (7)6.1.3增强与父母的沟通,正确合理看待父母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 (7)6.1.4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明确人生目标 (7)6.1.5合理安排考研复习时间 (7)6.2学校方面 (7)6.3社会方面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附录(问卷) (12)关键字:考研动机大学生社会角色就业压力1.引言大学生考研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
近几年,全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人参加考研,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
1994年全国有11.2万人报考,2000年为39.2万人,而2001年至2007年,报名人数由46万增至128.4万,2009年达到124.6万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考研动机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回答,有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不同的考研动机,表现出不同的考研行为,动机之间的差异,对大学生考研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考研动机方面,就不同性别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就社会舆论而言,更多的人似乎认为男生更应该参加考研,甚至更高的学历,女生没有多大必要参加考研。
这些方面都影响男女大学生考研的动机。
良好的考研动机,适当的考研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考研目标的实现;考研动机的不明确或者不正确,会影响大学生考研期间的复习表现,以致最后的考研考取状况。
通过男女生考研动机之间的比较,有利于男女大学生之间互相吸取彼此的有利成分。
本文就这些考研动机问题,有必要对男女大学生动机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做出比较分析。
2.概念动机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它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它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
考研动机指由考研需要引起的,满足考研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激励,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考研也越显激烈。
在考研大军中,很少有人会深刻考虑关心自己的考研动机。
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自己考研之后打算怎么样?这些问题很少有人问自己,很多人对自己考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便性、对社会的逃避性。
同时在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考研动机,男生更侧重于自己考研之后就业的方便,在考研期间男生表现出更强烈的考研动机,比女生更加认真;女生更侧重于提升自己的素质,让自己能够自力更生,适应社会的竞争要求。
有调查显示,就大学生考研动机而言,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更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就业;为取得更高的文凭。
调差显示大部分被试的考研动机是端正的、务实的,反映了被试比较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竞争力,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良好意识,但是仍存在一些负面的动机。
通过一些文献显示,女生的考研动机,更多是为了摒除外界对自身的偏见,破除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这一界限,这些动机与男生有显然的差别,这些都值得引起思考。
3.调查研究5.考研动机分析大学生考研动机存在一致性,不仅仅是个人单纯追求学业提升的结果,更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5.1个体原因首先,缺乏自我设定学习目标意识。
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由于其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体制系中,在读书升学的惯性中易产生从众心理。
尤其是对于“本专业考研”的学生,更易延续本科心理状态,产生学习惰性,缺乏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其次,个人选择跨专业学习。
一般原因可分为:一是兴趣使然。
对自己的本科专业不感兴趣,考研时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二是避难从易。
本科专业难度大,跨专业考研可选择相对简单、易考取的专业。
三是工作经历。
本科所读专业与实际工作不一致的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工作需要,必然会选择跨专业报考。
在调查问卷过程中,通过与对象的适当交谈,当提到“你对自己专业看法是怎样的,是因为专业不好才考研的吗?”对方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专业与以后就业的关系,也有部分人由于本身不喜欢自己大学四年的专业,决定考研。
5.2学校原因首先,高校忽视学习目标的引导,注重自身的业绩指标。
高校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备考过程和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规划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引导。
在评价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时,无论外界评价还是学校自评,往往将考研率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有不少学校自学生入学之日起就大力渲染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考研。
这在客观上对考研热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问卷过程中,普遍了解到大多专业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对学生考研都曾有过一些考研奖励措施,这样的奖励制考研动机,一定程度不利于大学生人生真正目标的确定。
其次,无对口招生专业。
有些本科专业过偏或过新,没有高一级的同类专业招生,导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考研。
在问卷调查中,访问一位社会工作系的考研学生,据了解,就招聘市场上,几乎找不到有招聘社会工作者得单位或者企业。
最后,师从名校、名家。
高校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会吸引更多考研生的注意。
有的大学生甚至会选择跨专业考研来达到师从名校、名家的目的。
5.1.3家庭原因第一,家长的要求与期望。
关于读研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家长对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很多家长惯于安排好孩子的大小事宜,让孩子在自己的“指挥”中生活,这会使大学生缺乏自立能力,迷失自我,失去目标。
第二,家长对考研的经济支持。
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都报过辅导班,说明家长们给予子女考研的物质支持。
5.1.4社会原因就业市场激烈竞争。
新兴行业不断涌出,优势行业不断变换,本科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的大学生便会选择跨专业考研。
1.自身因素:(1) 求知进取,自我实现。
研究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表现在求知欲上也较为强烈,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选择考研。
在回答“对学科专业感兴趣,想深入专业领域,提高专业水平,希望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深造”时,52 %的学生选择“是的”。
这表明,他们选择考研是希望通过考研来开发自身的潜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考研中得到锻炼、提高,以实现自我价值。
(2)兴趣爱好。
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是引发应届毕业生考研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类情况是考生对所学专业十分爱好,觉得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产生继续深造的打算。
另一类情况是考生认为本科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意愿,因而选择考研给自己一个重新挑选的机会。
2.社会因素(1)就业压力。
在许多家长及学生看来,拿到硕士文凭,才算取得了理想工作的敲门砖。
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大学生选择考研这条路,以求得预期的“好工作”。
调查中,58.8%的被试者“希望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反映出被试者希望通过考研找一个好工作的强烈愿望。
(2)社会待遇。
研究生不仅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区出台的人事制度中,就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只有硕士以上才能享受。
在职务的调整上,一些用人单位似乎除了学历之外找不其它的刚性标准,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选人用人上先来一条“硕士以上”。
这些情况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时感到遭受冷落,即使工作了也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有56.4%的被试者认为“认为本科生就业压力大,薪资待遇有所下降”。
3.家庭因素(1)父母期望。
一些应届生考研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而主要来自家庭的压力。
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子女,认为考研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被试者中10.58%的学生认为“家长老师期望值高,迫于压力选择考研”。
(2)爱情需要。
一些本科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为了爱情,考研便成了最好道路。
调查表明,有8.03%的被试者因为“男/女朋友准备考研,想与男/女朋友长期相处”。
4.学校因素(1)积极引导、创造条件。
随着本科生就业的困难逐步加大,按照规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应计算在就业范围之内,并且学生考研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
所以,很多学校十分注意引导应届毕业生考研,积极地为学生考研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调查显示,有36.5%的被试者认为本科毕业立即考研是因为学校、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2)群体效尤。
一些学生最初没有考研的打算,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为了考研而刻苦努力,虽然学习压力较大,很苦很累,但生活充实。
而自己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压力较小,但是时常感觉空虚、无聊,为了面子,为了能够融入到同学之中去,为了找点事干,而逐渐蒙生考研动机。
6.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6.1个体原因结论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考研现象简要了解,借助调查问卷,分析男女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相同点差别记忆原因。
大学生考研动机主要是个人、家庭、社会、学校,其中前三者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影响尤其明显。
具体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考研的差别,主要从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个人价值目标、父母关注度、学校专业设置、社会角色以及就业压力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角度分析的结果,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提出建议,其中个人方面的建议更加微观化,其他三个方面主要从宏观方面给出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大学生摆正考研的动机,实现考研目标。
参考文献[1]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李艳,《当前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探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李树爱,《大学生考研的原因、问题及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陈艳,《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特点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肖战峰,《大学生考研意愿调查报告》,统计教育第12期,2008.12[6]陶珍东、张颖、王介强,《关于本科生考研问题的再思考》,高教论坛,2010.3,第3期[7]朱宁波、赫丽娜、李亚文,《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的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第33卷第6期[8]路纷,《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考研动机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路伟伟,《女大学生考研热冷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吴伟伟,《女大学生考研心理解析》,高教论坛,2009[11]王小清、林荣华,《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8,第11卷第4期附录对男女大学生考研动机比较分析的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对男女大学生考研动机联系与差别现状,探讨针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应对政策,本人设计以下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