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热计量设计规程

供热计量设计规程

牡丹江市集中供热住宅计量供热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1总则1.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建设部《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城建[2006]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 J860-2009)、《牡丹江市建设局关于对市区新建建筑实行供热分户计量的通知》(牡建政发[2008]168号),为在城市住宅中推行分室控温、分户计量,加快实现集中供热由按面积收费转变为计量收费,促进供热系统节能和用户行为节能,特制定本规程。

1.0.2住宅计量供热系统设计,应执行本规程。

同时还应遵循国家和我市的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使计量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节能降耗、方便适用、经济合理。

1.0.3本规程适用于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建住宅、及住宅补建集中供热工程的设计。

公寓、别墅、商住楼、集体宿舍等居住建筑的供热系统设计可参照执行。

2术语2.0.1计量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及终端等均具有热量计量功能的供热系统。

2.0.2建筑物热力入口连接外网和建筑物内系统,具有调节、监测、关断等功能的装置组合。

2.0.3建筑物内系统自建筑热力入口起至分户墙之间的采暖系统。

2.0.4户内系统设置于住宅户(套)内的采暖系统。

2.0.5共用立管多层或高层住宅内,用以连接各层户内系统的垂直供、回水管道,区别于传统的连接各层散热器的户内立管。

2.0.6户间传热负荷由于户间隔墙及楼板间的温差而产生的热负荷。

2.0.7散热设备热负荷用于确定散热设备的热负荷,在数值上为供热设计热负荷与户间传热负荷之和。

2.0.8热力站热负荷用于确定热力站换热设备的热负荷,一般等于热力站供热范围内用户设计热负荷之和与室外管网热输送效率的商。

2.0.9锁闭阀需用专用工具方可开启,具有关断功能的阀门。

2.0.10散热器恒温控制阀与采暖散热器配合使用的一种专用阀门,可人为设定室内温度,通过温包感应环境温度产生自力式动作,无需外界动力即可调节流经散热器的热水流量从而实现室温恒定的阀门。

2.0.11热媒分配器有一对系统进出水口和多对环路进出水口,并配备环路调节阀门及排气阀的承压装置。

2.0.12可现场设定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具有静态平衡功能并能实现现场设定压差的,且在流量控制范围内,不需要外力而保持被控压差恒定的阀门。

2.0.13热量表用于测量及显示热交换回路中载热液体所释放热量的计量器具。

2.0.14热分配表安装在散热器上用于间接反映散热器散热量的装置,分为蒸发式和电子式两种。

2.0.15分阶段改变温度的量调节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把供热期分成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内保持供水温度不变,而改变循环水流量的运行调节方式。

2.0.16热网调度管理协调供热系统的各个环节,实现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

2.0.17供热系统集中监控集中地对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热力站及中继泵站等关键部位实行监测与控制。

3供热热负荷3.1供热设计热负荷3.1.1实施分户计量供热的住宅,其卧室、起居厅等主要居住空间供热设计热负荷的冬季采暖设计计算温度应为18℃。

3.1.2供热设计热负荷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3.2户间传热负荷、散热设备热负荷、热力站热负荷3.2.1实施分户计量供热的非独立住宅,除计算供热设计热负荷外还应计算户间传热负荷。

户间传热负荷的计算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应计算通过户间楼板与隔墙的传热量;2宜采用面积法计算户间传热负荷;3户间传热温差宜取为Δt=5~8℃;4计算户间传热负荷时,应考虑各户间传热面同时出现户间传热的概率。

3.2.2户间传热负荷不宜大于房间供热设计热负荷的30%。

当计算结果大于30%时,宜取30%。

3.2.3户间传热负荷不计入建筑物总供热设计热负荷。

3.2.4散热设备热负荷等于户间传热负荷与供热设计热负荷之和。

4热源、热力站及热力网4.1热源、热力站热计量4.1.1热源和热力站的供热量应采用热量测量装置加以计量监测。

4.1.2水-水热力站的热量测量装置的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一次管网的回水管上。

4.1.3热量测量装置应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

4.1.4热源和热力站的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均应计量。

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计量。

4.2热力网4.2. 1热力网分为一级网和二级网,热力网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及《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

4.2.2城市集中供热热力网宜采用分布式变频系统及混合回路系统等有利于降低管网输送能耗的系统。

当供热规模过大、供热距离过长时,可考虑采用中继泵系统。

供热面积大于1000万m2时的供热系统,宜采用多热源联网系统,热力干线宜连接成环状管网。

4.2.3二级网的供热参数应结合一级网供热参数、热用户采暖系统及户内管材耐温条件等因素确定:1当采用散热器采暖时,宜采用80/60℃;2当采用地面辐射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O℃。

4.2.4供热调节1热水供热系统应采用热源处集中调节、热力站及建筑引入口处的局部调节和用热设备处的单独调节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调节方式,并宜采用自动化调节;2计量供热系统,一级网宜采用分阶段改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方式;二级网应根据用户系统形式决定,当用户采用双管系统时,二级网应采用质一量调节方式;3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各热源应采用统一的集中调节方式,执行统一的温度调节曲线,调节方式的确定应以基本热源为准。

4.2.5二级热水管网宜采用直埋敷设。

5建筑物热力入口与管道井5.0.1无地下室的住宅建筑宜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热力入口,有地下室的住宅建筑在满足室内供热系统水力平衡、管道布置合理及易于实现总体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宜减少建筑物的热力入口数量。

5.0.2热力入口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设置在便于查验的建筑物内地面以上空间;2无地下室的住宅宜于首层楼梯下部设置小室,操作面净高不低于1.4m,前操作面净距不应小于1.0m;3有地下室的住宅建筑,热力入口宜设置在地下室可锁闭的专用空间内,空间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净距不应小于0.8m,操作面前应设有对开总宽度不小于1.2m的防盗检修门;4热力入口装置附近应设有排水设施。

5.0.3非独立住宅应按楼栋设置供热用管道井,供热用管道井禁止与电及燃气专业管道井合用。

5.0.4供热用管道井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置在住宅公用空间内,管道井的形状及尺寸应视该住宅公用空间的实际情况确定,管道井内管道单排布置时,管道井进深应大于550mm,双排布置时,进深应大于700mm ,管道井内管道间距应大于200 mm,管道距墙应大于150mm,仪表、阀门等设备的安装间距应满足其检修、查验要求,管道井进深较大时,管道井内除管道、仪表及阀门布置空间外,还应留有不小于700mm ×700mm的检修、查验空间,一般不与给水管道共用的多层建筑供热管道井不应小于1300mm×600mm, 不与给水管道共用的高层建筑供热管道井不应小于1300mm×1200mm;2管道井在公用空间侧安装防盗检修门,检修门尺寸应能保证管道井内管道、仪表、阀门的安装、检修及查验要求;3管道井内应防水隔潮,并应设排水地漏口,入户管不得从非公共空间进入户内;4管道井内应敷设远传抄表用通讯电缆管。

通讯电缆采用聚氯乙稀绝缘护套屏蔽双绞线,线径0.75mm2,线路敷设以每栋楼为一基本单元,管道井竖向及顶层横向均应连接,每层管道井内设计安装分线盒一个(采用暗装),分线盒距地面高度1.2m。

5.0.5建筑物热力入口装置除应满足常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回水管上设可现场设定型的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其规格应由计算确定,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两端压差不宜大于0.1 MPa,不应小于8.0KPa;2当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两端压差大于0.1MPa时,应在回水管上设静态平衡阀,其规格应由计算确定;3设置总热量表的热力入口,热量表的流量计宜设在回水管上,且回水管应设过滤器,滤网规格不宜小于60目;4供水管应设两级过滤器,顺水流方向第一级为粗过滤,滤网孔径不宜大于3.Omm.第二级为精过滤,滤网规格宜为60目;5热力入口涉及到的总热量表、各种阀门及仪表宜水平安装,其中y型过滤器应水平安装;6供、回水管之间应设置旁通管;7供、回水管应设置压力表和温度计或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8热力入口涉及的干管阀门宜采用球阀。

5.0.6供热系统热力入口,暖通专业施工图纸标注,除常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外管网对应于室内采暖系统热力入口点资用压头未知时,应注明:(1)该热力入口处的最低所需资用压头,(2)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阀后设计压差,(3)额定热负荷,(4)计算温差;2室外管网对应于室内采暖系统热力入口点资用压头已知时,应注明:(1)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阀后设计压差,(2)额定热负荷,(3)计算温差。

6建筑物内和户内系统6.1一般规定6.1.1新建城市热力网集中供热住宅,应按照按户分环、分室控温并能按户计量用热量的计量供热方法进行设计。

6.1.2宜采用共用供、回水立管的水平分环系统。

6.1.3户用热量表应按每户一表的要求设置。

采用间接计量方式时,其相应的总热量表应根据贸易结算点而确定。

6.1.4建筑物内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立管及分户系统的入口装置应设在管道井内。

6.1.5一个共用供、回水立管所负担的水平分环系统的层数不宜超过8层,不应超过12层。

超过8层时宜进行竖向分区,超过12层时应进行竖向分区。

6.1.6建筑物内供热系统最低点工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散热器采暖系统,户内管路材质为金属时不应大于O.8MPa;2散热器采暖系统,户内管路材质为塑料管材时不宜大于0 .6MPa;3地面辐射供热系统不宜大于0.6MPa;4住宅高度大于30m时宜竖向分区。

*采暖系统的最低点是指一个建筑物内系统所供各层分支环路中最低层分环户内系统的最低点。

6.2建筑物内水平干管与共用立管6.2.1建筑物内供水、回水水平干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穿越住宅户内空间;2应有利于共用供、回水立管的布置;3每一水平供、回水干管环路所负担的各供、回水立管的供热负荷宜相近;4各供、回水立管水头损失相近时,水平供回水干管宜采用同程式布置;5无地下室住宅建筑水平供、回水干管宜在首层直埋敷设,有地下室住宅建筑水平供、回水干管宜沿地下室顶板下敷设;6无地下室的底商或商住楼,其水平供、回水干管宜设在具备检修条件的公共空间内,有设备层或管道层的高层住宅,其水平供、回水干管宜布置在设备层或管道层内,但应具备检修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