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扣带术的成功率及复发概率
巩膜扣带术又称巩膜折叠术,通过使巩膜变形、向内压陷,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贴合,并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主要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包括巩膜缩短术、巩膜加压术和巩膜环扎术。
巩膜缩短术的适应症有:1.陈旧性网脱,2.视网膜下液较多的高度近视眼、找不到裂孔,3.锯齿缘离断型网脱,4.多个裂孔、脱离范围较大,5.玻璃体有牵拉条索,6.无晶体眼。
禁忌症有:1.巩膜极薄、巩膜葡萄肿,2.拟手术区域做过网脱手术,3.裂孔特别靠后,最好选巩膜外加压。
巩膜缩短术的成功率为71%。
手术并发症有:眼球破裂、玻璃体视网膜崁顿、继发青光眼、裂孔封闭不良等。
巩膜加压术最早于1937年提出,首次引入了“植入物”。
它分为层间巩膜电凝、层间巩膜加压和全层巩膜电凝、全层巩膜加压。
前者的植入物主要为自身巩膜、肋软骨、牛心包、阔筋膜、尼龙线;后者的植入物主要为硅海绵、硅橡胶、膨胀性聚四氟乙烯。
后来有人提出“不放液最小量节段性加压术”,即冷凝封闭裂孔、硅海绵加压、不放网膜下液。
巩膜加压术的成功率报道不一:Kreissig对107例巩膜加压术术环扎的15年前瞻性研究显示首次手术的成功率为93%,最终成功率为97%;童峰峰对57只PVR<C期的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1.2%;宋虎平报道首次手术成功率为82.93%;谢桂军、惠延年对37例中34例网膜下放液患者的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2%。
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没有封闭漏水的裂孔(遗漏裂孔)和不适当垫压。
Kreissig在1978年报道7.4%的术后患者会发生,他在2005年报道5.6%的患者术后由于遗漏裂孔或不适当垫压发生网脱复发。
外植物的植入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并发症,主要有外植物的不耐受和巩膜坏死,不耐受表现为外植物暴露或者排斥,检查体征为抗生素治疗无法痊愈、反复发作的结膜炎。
具体原因有:感染,机械性张力(眼球运动、缝线),局部球结膜、筋膜组织缺损,外植物的位置(64.9%周边或锯齿缘裂孔,77.5%颞侧),外植物的大小、光滑度和数量,固定缝线过松、过浅,多次手术(是首次手术的10倍),外植物材料(硅胶的发生排斥率为1%--3%,硅海绵为22.4%--27.9%)。
巩膜环扎术的手术成功率为95%。
傅守静《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报道常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率达95%。
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表面形状改变、晶体虹膜隔前移、高阶相差显著增加、眼前段缺血、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受阻、继发青光眼等。
总之,首次发生的非复杂性网脱,首次成功率有望超过85%,再次科达95%;一次巩膜扣带术后复发网脱几率9%--25%(摘自《Retinal Detach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第三版2011年Daniel)。
术后一个月内复发的原因有原裂孔填压缺陷、未识别的裂孔和新裂孔。
术后1-3个月的复发原因为PVR。
手术3个月后的原因有不够牢固的视网膜复位、填压的松弛、填压的去除和新裂孔。
外植物去除导致复发网脱的概率为3.2%--33%,70%发生在去除外植物后3个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