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pptx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pptx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①③符合《天朝田亩制度》,而不符合《资政新篇》,故排除,正确答案是 C 项。 12.
(2017·山东烟台二中高一期末)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
“准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
动( C)
学无 止 境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主张能够被洪秀全接受,说明农民领袖
能够接受先进事物,D 项正确;但《资政新篇》本身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
农民阶级的要求,并没有真正实施,A 项错误;B、C 两项与史实不符。 10.(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实中,能够体现发展资本主义设
想的是( D )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
D.颁布《资政新篇》
1859 年,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的最早设想。
11.(2017·怀化高一检测)下列有关《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同点说法正
确的是( C )
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③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④
A. 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时期 B.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
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D.
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西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西方列强侵略,客观上承担起了理
应由资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答
案
为 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
受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制约,太平天国领导者在定都天京后,封建特权思想膨胀,贪图 享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 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
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D.降妖除魔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A 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
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B、D 两项错误;从
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以民谣的形式进行宣传表明宣传组织方式落后,故选C 项。
2.(2017·张掖高一检测)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其决定因素是
京。
5.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曾说:“这支队伍以它离开南京大江(扬子江)北岸的那一天
起,除那些伪装的信使所能维持的来往以外,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
这
学无止 境
支队伍”指的是太平天国的( C )
A.东征军
B.西征军
C.北伐军
D.远征军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南京大江”“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
革命意志减退,生活日益腐化。洪秀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太平天国政治上出现明显的封建化趋势,封建等级森严。 (4) 材料三反映的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理由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保存传统儒家文化。维护满清统治。 (5) 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
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材料四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1)材料二、三都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孙中山 ——毛泽东
学无 止 境
依据材料二中的“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 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和材料三中的“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 朝而已”进行概括。
学无止 境
第四单元 第 11 课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7·泰州高一检测)太平天国时期的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
金田,兄弟姊妹都来到,降妖除魔声震天。”这说明( C ) A.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B.太平天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材料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的。材料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是 片面的排满斗争。
(2) 与前三则材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 依据材料四中的“向西方探索真理”进行概括。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马 克思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怎样的治学态度。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 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B )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平均主义的思想,规定将土地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8.(2017·河北学业水平测试)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1851 年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
志是金田起义。
4.(2017·广西学业水平测试)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廷对峙的标志是 (C )
A.金田起义
B.组织太平军北伐
C.定都天京
D.摧毁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清廷对峙是在定都之后,标志事件是 1853 年定都天
断了的”等信息判断,“这支队伍”指的是太平天国的北伐军。
6.(2017·新疆高一检测)“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
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
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其影响是( B )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
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
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
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9.(2017·泉州高一检测)“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 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D )
A. 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 .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A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B.上帝的指示
C.自然灾害严重 D.民
主共和思想的推动
太平天圉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与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激化,因此,太平天
国 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故选 A 项。
3.(2017·北京春季会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B )
A.创立拜上帝教
B.金田起义
A.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
B.天京上游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C.切断了清政府的财源
D.为进军江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的史实,故 B 项正确;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是江
南大营的摧毁,故 A 项错误;C 项是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东征的意义,故 C 项错误;
D 项也是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的影响。 7.(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
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但
1856 年发生了天京事变。这主要是因为( D )
A.太平天国达到了全盛
B.原先的理念已不适应 C
.太平天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D.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主要强调平等、平均、公平等观念,但是后来发生了天 京 变乱,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自身在思想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导 致出现争权夺利的斗争,最终发生了天京变乱。
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并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来概括。 从赞扬到否定。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对其了解很少,从反对封 建主义的角度赞扬中国革命;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走向失败,马克思对其进行深刻分 析,客观地总结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态度。
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大门外伪引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
贼所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
学无止 境
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 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 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曾国藩《讨粤匪檄》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称太平天国领袖为“逆”“贼”,表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