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教师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土地资源管理授课学时:48授课班级:2014120301 2014120302 2014120303 ********教师职称:讲师教师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5学时教学内容: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属性;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重点理解和把握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特征、国内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比较。

解决办法:采取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要借助形象比喻和课件进行反复甄别和辨析。

三、教学设计参见PPT四、作业1、辨析土地、土地资源、国土、土壤的涵义2、思考土地或土地资源的属性3、怎样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这门课程或学科?五、参考资料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4、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六、教学后记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学生们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求知欲和兴趣。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5学时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以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光照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等气候组成要素;熟悉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表物质等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理解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文组成要素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掌握植被要素对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的影响、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对土地资源伦理、感知与困惑;理解各种土地产权制度及利用功能属性、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土地资源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关系和条件;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人地关系及发展;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资源产权种类与利用以及土地资源价值,包括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附加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三个方面。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此外,土地资源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土地资源价格计算以及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重点掌握气候组成要素,熟悉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表物质等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水文组成要素、植被要素、土壤圈、土壤性状对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的影响以及制约作用等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加强对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内容加以深化理解,突出强调土地资源的需求、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土地资源利用的内涵式提升、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方式,借助PPT等现代教学方法对本章重点和难点加以演示、区别。

三、教学设计参见PPT四、作业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2、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价格组成?4、怎样理解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5、思考土地产权的种类及其配置效率。

五、参考资料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要求学生参看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六、教学后记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学生们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等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发现学生们对土地资源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土地资源价格计算和对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以及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等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有一定难度,需进一步强化学习讨论。

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和发展,包括: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土地类型的演替、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级、分类方法,掌握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分布规律,理解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演替类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类型的概念及土地分级、分类,包括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土地类型演替的涵义和类别,包括时间与空间演替、自然与人为演替、正向与逆向演替三个方面教学难点: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方面;二是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包括结构的类别和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与命名等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借助形象比喻及举例方式着重对土地类型的概念及土地分级、分类,包括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土地类型演替的涵义和类别,包括时间与空间演替、自然与人为演替、正向与逆向演替三个方面教学重点进行突出强调;尤其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和结构的定量分析等教学难点要借助语言、手势、PPT等手段加以克服。

三、教学设计参看PPT四、作业1、研究土地类型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2、土地类型结构及演替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3、怎样划分土地资源类型?五、参考资料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六、教学后记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土地资源的分级、分类方法,基本掌握了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分布规律,并对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演替类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同学讨论思维活跃。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3学时教学内容: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中工作准备、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等一般程序,熟悉土地位置、气候要素、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要素、土地类型等方面要素调查,重点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掌握土地利用动态性监测,学会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方面;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包括位置、气候、地形与地貌、水资源、土壤、植被、土地类型、利用现状等调查。

教学难点:现代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一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涉及信息源选择、图像解释、精准度分析等内容;二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涉及绘图精度、数据源提供等内容;三是3S集成的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问与讨论结合方式,借助文科实验室平台,采取实地调查学习的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法外请国土局工作人员或测绘局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或教室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使用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熟悉理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监测内容、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应用,尤其是要要求学生领会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设计参看PPT四、作业1.辨析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异同2.理解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成果3.了解和熟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的原理和应用五、参考资料1、《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六、教学后记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技术的应用,涉及信息源选择、图像解释、精准度分析等内容;同时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涉及绘图精度、数据源提供等内容;此外,对3S集成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讨论兴趣较高,想象力丰富。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授课时间:4学时课程内容: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资源评价概述、美国土地潜力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课程要求: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意义、原则、依据、类型、指标确定、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理解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工作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和程序,掌握农用地分等定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评价,包括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评价的意义、评价的原则、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类型、评价因素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程序等内容教学难点:土地经济评价,涉及评价的目的意义、评价的一般步骤、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评价指标等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