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2)“废分封,行县制” ,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 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 ,既废除了奴隶制的 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730.htm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教师归纳概括: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 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 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 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 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 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的毁 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 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 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它将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提问:商鞅所推行的县制行政机构与以前的基层行政单位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意 义是什么?法律上的什伍连坐制度和轻罪重刑的做法有何利弊?这对秦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 响? 教师小结: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 也埋下了暴政的隐患。 三、收富国强兵之效 ①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 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②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 ③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④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⑤为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败因: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自programs/view/BVl9UvElWGw/ 教师归纳概括: 1.意义 2.历史局限性 ①压抑工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君主独裁,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④法律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 1、 军事 功 2)严肃军纪 3)实行什伍制度 1)废井田,开阡陌, 2、 经济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统一秦国度量衡
官爵和军功结合,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正式废除井田制, 推动地主经济发展. 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 权。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3、 政治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4、 思想 5、 习俗 焚烧诗书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县制将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增加财政收入
推行一夫一妻制。 教师提问: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结合措施) 教师归纳概括: (1)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告诉同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不仅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点,也是整个世界古代史教学的重点。 本来,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本科生而言,要掌握这些知识,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我应该可以生 动地把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清楚地讲给我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太少了,要想让学 生理解“商鞅变法” 就是当时的“改革开放”,那是一件多么有难度的事情呀。事实也证明了 一切,虽然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部分学 生也掌握了该课的大部分知识。在课堂上,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演 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将个别辅导与整体提高相结合,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激发 学习兴趣,达到学会、掌握好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课前 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够完整;在课内,未正确处理好重难点的教学、未对学生进行“情感 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等等。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 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 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 系的变化。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青州二中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电话: 3889879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
姓名: 段会霞 电子邮件:mldhx999@
请提供 10毕业于潍坊学院历史系,现任教于青州二中高二级部,我为人朴实稳重,乐观 向上,遇事果断,做事认真仔细,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 ;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进取心强; 能吃苦,有责任心。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喜欢。 本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善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协作,能独立完成工作,本人思想开放, 工作热情高,易于接受新事物,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师提问:从商鞅变法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概括: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 就会落后,就会灭亡。 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 ③改革者要具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坐牢、砍头的大无畏精 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⑤即使改革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籍 /20091228/n269264465.shtml 课后练习题 补充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文王 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 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 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没有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在当时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 思想统治 8.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辅助材料:多媒体、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播放商鞅变法视频 【视频】商鞅变法 /programs/view/vNduZm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完成课后习题
2,学科:历史
二、教学课题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教材分析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使秦国日益强盛,并为秦国 在战国后期鲸吞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本课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变法的背景。 第二部分,变法的内容。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难点:1、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 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D.重视水利 工程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 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
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 2009 年 5 月 2 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农业大学视察工作时与师生代表座谈时的新 闻图片和他的一段讲话: 2009 年 5 月 2 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农业大学视察工作。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他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 60 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 30 年的历史都充分说明,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发 展,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如果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商鞅变法和邓小平的改革开 放是两道炫目的闪电。改造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需要商鞅和邓小平这样的具有创新意识、 头脑敏捷的改革家。要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就必须坚持和扩大 改革。”然后导入:“同学们想一想:胡锦涛总书记为什么会给予商鞅变法如此高的评价?商 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商鞅本人又给我们留 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从历史中寻 找答案!” 讲授新课 一、 变法的前夕 教师提问:变/249057544.html 教师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秦国形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外交上诸侯卑秦。 3、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4、变法准备:说服秦王,获得支持。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变法的内容 内 容 内 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