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甘肃省旅游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包括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的广大范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近5000米,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
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2008年底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
甘肃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
自古以来商贾云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丰富的旅游资源甘肃地域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浓郁。
与其它省区相比,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地域特色明显;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
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
按旅游活动主题,甘肃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四个方面和20个基本类型,是甘肃向外界重点宣传推介的“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主要内容。
到甘肃来,将会让您实现“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梦想。
文化甘肃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曾经历了伏羲文化的启蒙,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的提升和拓展,秦汉文化、长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洗礼,大唐文化的熏陶,东西文化的汇聚和近代文明的传播,为甘肃的历史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
散布在丝绸之路甘肃沿线的著名文物古迹有莫高窟、玉门关、阳关、榆林窟、锁阳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平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品位极高、价值极大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文物大省、石窟之乡。
山水甘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形狭长、气候多样,有八个气候类型区,植被种类多样,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学家认为,甘肃是最丰富的地质和地表特征博物馆,从旅游角度分析,这些地貌特征都极具观赏性和开发价值,甘肃不仅有面积广大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草原森林、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雪山,而且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武都万象洞;丹霞地貌,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石林、兰州天斧沙宫;雅丹地貌,如敦煌的魔鬼城,以及甘肃南部数以百计的绿色峡谷群。
多种地貌类型使甘肃的山水风光旅游产品具有了选择的多样性。
民俗甘肃全国56个民族,甘肃就有45个,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就是格萨尔的故乡,“安多藏区”的中心,保留了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甘南又因风光秀美、环境清幽而被藏族人民称作“香巴拉”之地,有拉卜楞寺等137座藏传佛教寺院,夏河县更以拉不楞寺为核心,有“第二卫藏”之称;临夏回族自治州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穆斯林风情浓郁;肃南的裕固族、阿克塞的哈萨克族、肃北草原的蒙古族风情等都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现代甘肃甘肃的古城新貌、乡土风情、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现代科技旅游已成为甘肃省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这里有我国石油工业的摇蓝--玉门老城,有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电厂,有成功发射神州系列飞船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庄浪梯田、陇南茶园、什川万亩梨园、山丹万顷油菜花,以及引大入秦灌区、酒泉钢铁公司、临洮花卉基地等一批新兴的工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等。
有了这样一些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就具备了一个雄厚的发展基础。
●良好的投资环境区位优势甘肃省会兰州地处祖国心脏位置,是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大陆交通枢纽,也是连接西北、西南、中原地区的旅游集散地之一,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拉萨、重庆、成都、呼和浩特等西部大中城市有着密切的交通联系;有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南北交通大枢纽,是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地理优势。
同时,甘肃位处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黄河上游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易与周边省区的优势资源组合产品,能接受陕西、新疆、宁夏、青海和四川等地客源市场的较强辐射,市场优势比较明显;国家旅游局将“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列为全国对外推出的九大精品线路,许多海外旅行商和国内旅行商已将旅游目标转向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线仍具有强大吸引力。
这些都为甘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市场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精心培育,我省“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上已享有较高声誉,被称为“永不衰落的黄金线路”。
由于近几年我省加大了客源市场的拓展力度。
目前,日本、港澳台、韩国、东南亚地区、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省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市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加福建市场等三大市场及以陕西、四川、宁夏、青海、新疆等周边市场正成为我省国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力量。
以兰州、天水、嘉峪关等大中城市为主的省内游市场也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08.61万人次,年均增长9.8%,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62%;国内旅游人数累计达5086.82万人次,年均增长10%,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84%。
社会优势近年来,全省各市、州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各地纷纷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围绕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有序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成为招商引资的窗口、成为创立本地名牌、扬名四方的展示平台,成为当地经济的新亮点。
各市州根据本地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出台了一批加快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对旅游业在本地区的产业定位更加明确。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已经成为主要模式。
基础设施优势交通方面:截止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5638公里,公路密度23.25 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539公里,高速公路131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0817公里。
全省79.49%的乡镇通了油路,92.4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27.24%的建制村通了油路。
以兰州为中心,外联周边省区、内通地县乡村的公路运输网基本形成;有兰州中川、敦煌、嘉峪关、庆阳4个民用机场。
开辟国内航线43条,可通达香港和内地共30多个地区和城市;水运方面,全省航道通航里程873.7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47.20公里,主要集中在黄河、洮河、白龙江等12条河流上。
截至2008年底,全省有27条营运航线,兰州、临夏、陇南、白银4个港口,41家航运企业,116处渡口,现有各类船舶1407艘。
通信方面:已实现省、市、县电话交换程控化,电信传输数字化,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帧中继网等基础数据通信和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公众多媒体通讯网相继建成,覆盖到全省各市州地。
西-兰-乌、京-呼-银-兰、兰-西-拉、兰-成等国家光缆主干线均以兰州为节点,使兰州成为西北地区的通讯枢纽。
移动网覆盖全省、移动电话普及率位于西部省区前列。
能源方面:甘肃电网处于西北电网的中心,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328万千瓦,2008年总发电量690.22亿千瓦小时,输电线路形成330千伏、220千伏为主的骨架,分别与陕西、宁夏、青海联网,并在省内已实现整体覆盖,大部分县有了110千伏变电所,实现乡乡通电。
科技人才优势甘肃拥有高等院校25所,中专208所,在校学生20余万人,已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共有14所,其中有6所学校从事高职、中专教育,7所高校从事大专教育,5所高校从事本科教育,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各设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
拥有科研机构383个,专业技术人员41万余人,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14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倍。
●优惠的投资政策税收和财政政策。
对设立在甘肃境内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和限制的产业,企业外,从2001年到2010年,由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内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
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除证照费、工本费外,减免在规划、消防、施工审批过程中的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指导性定价的收费按下限收取。
鼓励跨国公司、外商、外资企业及省外投资企业兼并或收购甘肃境内企业。
企业被兼并后,不论被兼并企业是否仍然具备纳税人条件,被兼并前尚未弥补的亏损,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允许用其以后年度与被兼并企业资产相关的经营所得,在合法弥补期限内税前继续弥补。
大力支持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甘肃境内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中心)、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及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信贷和融资政策。
加大对甘肃境内重点建设项目信贷的支持力度。
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鼓励金融机构介入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特色农业、生态建设、特色旅游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进行项目评估,积极向总行推荐贷款。
鼓励民间资本在参与我省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城市公交、文化场馆、旅游开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和发展,政府通过提供再担保基金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加大政府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统一调控力度,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政府资金配置管理机制,努力将产业投资无偿补助变为有偿使用。
土地利用政策。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对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等项目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有土地。
购买、兼并、参股国有企业时,可经批准将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评估后转为国家资本金、国有股。
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引资的国有企业集团,其土地使用权不发生转移、土地使用性质不改变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保留土地使用权。
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土地的,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租金或增加国家资本金、国家股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