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线收发器分析

总线收发器分析


设计CAN节点时,首先通过互联网等搜 索了解最新款、最适用的CAN控制器。 最好是采用带有丰富I/O功能和CAN控制 器的微控制器(即采用微控制器+CAN控制器 的方式),以减小节点的体积,提高系统的可 靠性。同时还要注意芯片中的处理器内核自己 是否熟悉,开发仿真是否方便等。 在具体介绍总线收发器PCA82C250之前,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CAN总线媒体装置特性 (相关内容可参考:雷霖.《现场总线控制网 络技术》的6.2.7节或陈宪惠.《现场总线技术 及其应用》的7.2.6等文献,自学)
第4章 CAN网络控制器及相关芯片
讨论内容概述: 4.1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82C251 4.2 控制芯片SJA1000
参考文献: 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 出版社 史久根等.CAN现场总线系统设计技术.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雷 霖.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 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4 甘永梅,李庆丰,刘晓娟,等.现场总线技术 及其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李正军.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6
多个厂家能提供这类芯片,如: Philips的PCA82C250; Bosch的CF151和CDF160; Philips的PCA82C251和TJA1050; TI的SN65HVD2等(在4.1中将介绍Philips 的250/251系列芯片)。
CAN网络控制器具有完成CAN通信协议所 要求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几乎所有功能。 多个厂家能提供各种类型的CAN网络控制器芯 片。 按功能来分有两类: (1)独立的CAN控制器芯片:如Philips 的SJAl000; (2)集成到微控制器中的控制器芯片:
若所有ECU的晶体管均被关闭,则总线处 于隐性状态。此时总线的平均电压由具有高内 阻的每个ECU电压源产生。 若成对晶体管至少有一个被接通则显性位 被送至总线,它产生流过终端电阻的电流,使 总线的两条线之间产生电压差。 物理媒体附属装置子层的电气规范分别示 于表6-3至表6-7。表中给出的所有数据均与特 定的物理层实现无关。这些表中给出的参数应 被每个ECU的工作温度范围所满足。选择这些 参数可以多达30个ECU连接至总线。
这两款总线收发器器件具有以下特性: ①完全符合ISO11898标准; ②高速率(最高达1Mb/s); ③具有抗汽车环境中的瞬间干扰; ④斜率控制,降低射频干扰(RFl); ⑤差分接收器,抗宽范围的共模干扰,抗 电磁干扰(EMl); ⑥热保护; ⑦总线与电源及地之间的短路保护; ⑧低电流待机模式; ⑨掉电自动关闭输出(未上电的节点对总 线无影响); ⑩可支持多达110个节点相联接。
杜尚峰. CAN总线测控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王黎明等.CAN现场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饶运涛等.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 北 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CAN总线的两层协议固化在它的相关芯片 中,主要是总线控制器和总线收发器。 总线收发器 是一个物理层的 器件,它是CAN 总线控制器和物 理总线之间的接 口,器件可以提 供对总线的差动 发送能力和对 CAN总线的差动 接收能力。
4.1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82C251 ——4.1.3 工作模式 PCA82C250/CRs引脚来选择提供。 1.高速模式 适合执行最大的传输速率和/或最大的总线长 度。常用于普通的工业应用,譬如基于CAN的 DeviceNet。这种模式的总线输出信号用尽可能 快的速度切换,因此一般使用屏蔽的总线电缆以 防止射频干扰问题的出现。 高速模式通过VRs<0.3 Vcc来选择(具体怎么 做?)。
总线上的位电平如下图所示。
CAN技术规范2.0B的物理层包括位编码/ 解码、位定时及同步等内容,但对总线媒体装 置(如驱动器/接收器特性)未作规定,以便在具 体应用中进行优化设计。 ISO11898中,对基于双绞线的CAN总线 媒体装置特性给出了建议如下图所示。
连接于总线的节点 称为电子控制装置 (ECU)。总线每个末端 均接有以RL表示的抑 制反射的终端负载电 阻,而位于ECU内部 的RL应予取消。总线 驱动可采用单线上拉、 单线下拉或双线驱动, 接收采用差分比较器。
8位微控制器+CAN控制器的芯片 ——如Philips的P8XC59X系列芯片; 16位微控制器+CAN控制器的芯片 ——Motorola的68HC912系列; 32位微控制器+CAN控制器的芯片 ——Motorola的MC6837X系列; DSP+CAN控制器的芯片 ——TI的TMS320LF24系列等。 目前还有不少ARM+CAN控制器的芯片及 其他微控制器+CAN控制器的芯片
总线所采用的电缆及终端电阻如表6-8所 示。
总线的拓扑结构见图6-17和表6-9。
4.1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82C251 ——4.1.1 简介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251提供协议 控制器和物理传输线路之间的接口。 可以用高达1Mb/s的速率在两条有差动电 压的总线电缆上传输数据。 由于PCA82C251有更高的击穿电压,因 此可以在电源电压范围内驱动低至45的总线 负载。而且PCA82C251在隐性状态下的拉电流 更小,在掉电情况下的总线输出特性有一定改 善。
CAN能够使用多种物理媒体,如双绞线、 光纤等,最常用的是双绞线。 信号使用差分电压传送,两条信号线被称为 “CAN_H”和“CAN_L”。 总线可具有两种逻辑状态:隐性(逻辑“1”) 或显性(逻辑“0”)。 在隐性状态下,VCAN_H和V CAN_L被固定于平 均电压(2.5V左右),二者之差Vdiff近似为零。 显性状态以大于最小阈值的差分电压表示 (此时电压通常为:CAN_H=3.5V, CAN_L=1.5V )。在显位期间,显性状态改变 隐性状态并发送。
4.1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82C251 ——4.1.2结构和功能
接 C A N 控 制 器
接 C A N 总 线
引脚功能如表 4.2所示。
PCA82C250驱动电路内部具有限流电路, 可防止发送器的输出级对电池电压的正端和负 端短路。 CANH和CANL这两条差分驱动线也能防止 受到在汽车环境下可能发生的电气瞬变现象的 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