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辞学发凡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先生对修辞学两大分野的划分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还不甚完美的地方。
《发凡》对积极修辞的划分很细,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共分四大类38个小类。
但是有些辞格,我们认为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错综、节缩、倒装这些辞格,不应划入修辞范围内。
这应当是属于语法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总之,不应作为修辞手段。
还有像示现、呼告、避讳这三种是否属于辞格,是否应划到修辞学范围,我们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和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修辞格的定义,有些很模糊,例如《发凡》对“比拟格”的定义虽然没有说错,但绕来绕去容易把人绕糊涂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述法?比方说“拟人”就是将人所具有的思想、动作和行为赋予物;而“拟物”则是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赋予人。
这样,不仅简洁得多,而且也便于理解,便于操作。
再次,我们认为《发凡》还存在这样一些欠缺之处,比如: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
篇章结构因格无定局没有涉及;具体辞格的归类、解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感叹、警策不应单拿出来;讽喻应归入比喻;示现和摹状不应单设格;跳脱和倒装不是辞格;设问不应单设,等等。
这些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发凡》的某些论述,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比如《发凡》在论及修辞技巧时说“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
”[14]在论及积极修辞如何适应情境时说:“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15]对于修辞行为如何适应题旨清境,《发凡》认为无规律可以遵循。
此说显然同修辞学要现代化、科学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离。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
也就是说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也说了,只有有欠缺才会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出现。
所以,我们承认《发凡》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在《发凡》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理论。
我们也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硕成果。
总之,陈望道以《发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功在创新,功在历史;《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在科学形态上更其日趋完善,功在当代,功在将来。
虽说我读书已十年有余,对于修辞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因而心中一直疑惑,修辞学的理论到底研究什么?与写作有什么联系?对语言有什么影响?然而,此次通过修辞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关键是使我有机会接触了陈望道先生的这本《修辞学发凡》(下文简称《发凡》),这部书堪称是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的确给了我很多理解修辞学理论的启迪。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发凡》是最完整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
我想此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留给我们很多的精辟见解和重要理论,更在于为我们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理论提供了方向,引领我们在该领域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本书共分12章,从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开始,到介绍修辞学的几个发展时期结束。
全书较大的篇幅是在介绍汉语中38种不同的修辞格,陈先生用古今名家名篇中的句子——既包括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详尽深入地阐述了各种修辞格的特点、使用情况及其作用。
其次,本书的重点在于向我们介绍了陈先生的一系列完整的修辞学理论体系,既有对修辞学对象、任务、功能的探讨,又有关于题旨情境的论说等;修辞规律中,既有以辞格为主的积极修辞,又有对消极修辞的探讨等。
除此以外,《发凡》还讲到了语体风格,勾画了近现代修辞学发展的轮廓,特别是对修辞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发表了非常独到的见解。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陈先生对语辞三境界和修辞两分野的划分,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糅合的境界以及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语辞三境界使我联想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后者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而陈望道先生则引用了王安石《上人书》中“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
”和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两句表现了修辞就记述事物的条理、表现生活的体验及显示闲谈的情趣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和修辞特点。
而至于修辞的两分野,更是于我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所谓消极修辞,就是把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
第二,所谓积极修辞,就是要有力,要它动人。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要义就是以明确、通顺等顾念事理的条件,应该是修辞的首要条件。
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能够使语言更具活力和表现力。
其实写作就要将这两点涵括进去,消极才能使语言清楚明确表达我们的思想,积极才能使读者享受阅读我们的文字。
如不能两全,必须牺牲一面时,我们要判断本意侧重在哪里,再做出适当的选择。
消极和积极这两个简单的词竟然涵括了所有的修辞格分类,我不得不钦佩陈望道先生的精辟独到的修辞学见解及其卓越的修辞学成就。
任何一门科学,都以追求对其研究对象最根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目标。
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根本规律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修辞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语言又与政治立场、世界观、社会经验、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语文修养等等无不相关。
陈先生对此进行了科学概况,表述为:(1)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2)修辞所须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借;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
因而,我深信,那些真正悟透修辞学理论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了生活本质的人,这些人也最容易有所建树,可以说,修辞学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更应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需要修辞,社会活动比如说话、与人交流同样需要修辞,所以,我认为学习修辞学是人生必修的一门课。
研究陈先生的学说,了解他的理论,对于我们做学问有启示作用,更对我们做人有深远影响。
2.1 词汇特征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
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
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
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
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I seek you ),等等。
2)汉语谐音:【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
【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
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
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
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
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
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
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
2.2 语法特征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
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
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
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
2.句首字母常小写。
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
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
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
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
如:—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