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第3课

第一单元 第3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1)背景:汉初郡县、________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________,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预习评价】1.(判断)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 )2.(判断)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

()3.(思考)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趋势?试答: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汉初:________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__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北宋(1)措施①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设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预习评价】1.(判断)三省体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2.(判断)北宋枢密使主要掌管财权。

()3.(思考)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如何评价此“民主色彩”?试答: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实行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

3.科举制(1)开始:隋文帝采用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2)形成:隋炀帝设立________。

(3)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4)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 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预习评价】1.(判断)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2.(判断)科举制形成于隋文帝时期。

( )3.(思考)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突出特点?试答:【图解历史】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误区警示】 “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纵横】 (教材第13页)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加重了人民负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图解历史】 自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名师点拨】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图解历史】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封国(2)推恩令中央集权2.(1)节度使(2)藩镇割据 3.(1)兵权通判 4.(1)行中书省宣慰司(2)②行政制度预习评价 1.× 2.× 3.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知识点二1.(1)丞相(2)尚书令 3.(1)尚书省(2)相权 4.(1)①中书门下②枢密使 5.(1)中书省预习评价 1.√ 2.× 3.表面看有“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知识点三1.孝廉 2.门第 3.(1)分科考试(2)进士科(4)②任命官吏预习评价 1.× 2.× 3.公平公正公开、重视才能、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主题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汉初形势图注:注意图中郡、国地理位臵的犬牙交错。

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办法导致了什么弊端?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提示(1)制度:郡国并行制。

(2)弊端: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威胁朝廷。

(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2.北宋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①,州郡遂日就困弱②。

——朱熹《朱子语类》注:①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收归中央。

②地方积贫积弱。

思考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1)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2)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3.元朝史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①……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宋濂《元史》注:①设立行省制度。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相比,元代在地方行政区设置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元朝在地方行政区设置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创新体现在行省制度的创立上。

[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1.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

3.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有的甚至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监察制度等。

[名家论史] 对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史料: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汉、唐地方势力较大,但宋朝由于“制钱谷,收精兵”,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致使地方无权,比较贫弱。

主题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①——《汉书·刘辅传》注:①中朝人的身份大多是皇帝的近臣,重用近臣的目的是限制相权。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汉代中央官制有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1)变化: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2)实质:加强皇权。

2.唐代史料唐朝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注:注意图中三省六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箭头指向。

思考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提示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3.宋代史料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①。

注:①在中央设臵官职,意在进一步分割相权。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宋代丞相制度有何变化?提示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

[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1)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

(2)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4)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拓展延伸] 君主专制演变的评价(1)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

(2)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主题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探究]1.察举制史料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①;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②;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③。

”——《后汉书·百官志注》注:①注重品行。

②注重才学。

③举孝廉。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汉朝如何选拔官吏?提示汉代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以品行和才学为标准。

2.九品中正制史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①。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②。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注:①由世家大族担任的品评等级的官员。

②只是选拔世家大族的子弟。

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

3.科举制史料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①……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②,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注:①说明科举制由中央确定统一标准,自上而下的决定取舍。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化?意义如何?提示(1)变化:统一的选官标准、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拓展延伸]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