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秦汉-南北朝)
•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
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
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 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 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另外, 在秦汉时期兴起的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也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206年~25年 25~220年 220~265年 221~263年 222~280年 265~317年 317~420年 宋 齐
晋 南北朝
420~479年 479~502年
北朝
梁 陈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502~557年 557~589年 386~534年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6年 557~581年
名 词 解 释
人类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这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 场所、构筑物、建筑,这就是坛庙。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建立了祭祀天地山 川和祖先的完整礼仪制度,并修建了相应的建筑。坛庙主要可分为三类: 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 四渎之庙,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亲祭,社稷坛为祭祀土地之神, 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 祭祀祖先—帝王祖先称为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 明堂—又称“世屋”,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物,是皇帝居住、颁昭、早朝、 及与天地沟通的场所,相当于宫殿和坛庙的总和。 五帝—分别掌管天上五方的帝君,白帝、青帝、黄帝、赤帝、黑帝。 复道—在道路两侧建墙,皇帝坐车辇行于其内,以利安全。
秦汉时期的建筑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
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
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而由于国家统 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
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 同时,由于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
生活习惯,使建筑室内高度得以提高。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 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 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 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 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 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 (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陵墓建筑: 相对于汉代以来的 厚葬改为薄葬,享受现 世的生活。
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0窟塔柱
龙 门 07-02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52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平面为十二边形,15层密檐式砖塔,高 39.5米。塔下有地宫。 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 利”。
封闭四合院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
族气质,道地的儒家风范。
秦汉瓦当
模印花纹的汉砖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社会背景:
•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
经形成
•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 中国首次出土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筒瓦通长为46至54厘米,厚1.2至2厘 米;板瓦通长58至62厘米,宽44至51厘米,瓦厚1至1.8厘米。
阿房宫现状
秦始皇陵遗址
秦兵马俑坑
跪射俑
铜车马
铠甲武士俑
西汉帝陵
宫殿、寺庙、陵寝等都是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和
总体的布局规划。
对称、齐整,主次分明;用一条中轴线将一个个
悬山顶:只有前 后两个坡面。
硬山顶:也是只有 前后两个坡面,但它的 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 外。
攒尖顶:所有的坡面交集出的脊一 端都汇集于一点。
左图为汉 代出土的 明器,可 见斗拱已 成为楼阁 中的主要 构件。右 图为“一 斗三升” 这一最基 本的斗拱 组合方式。
《中外建筑史》
本图为建章宫和 未央宫的关系示 意。未央宫位于 汉长安城西南, 面积约5平方公里, 占全城面积的1/7。 汉代建筑的特点 是屋角平直无起 翘,造型质朴简 洁,体量雄伟, 气势恢弘。公元 前104年,汉武帝 建建章宫。宫内 千门万户,及大 型的山水风景园 林。
周、秦明堂平面图, 方形围墙正中为明堂,其 平面呈“亞”字形,九室, 当中一室称太室,四周之 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
上图秦皇陵鸟瞰
秦 汉 三国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公 元 前 206 西汉 年~220年 东汉 220 年 ~280 魏 年 蜀汉 吴 265~420年 西晋 东晋 420~589年 南朝
•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 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 大发展。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做规模巨大的墓室外,还在岩石上开 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
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 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 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 • 2 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
建筑增多。
•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 • 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 5 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 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秦 汉
2.建筑成就:
时代 春秋 战国 建 筑 成 就 建造高台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东汉
秦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发展成熟 屋顶形式 :庑殿顶(四阿顶)、悬山、 囤 顶、歇山 斗拱发展成熟
思考题
• • • •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何时开始采用瓦?之前是什么? 城市的形成? 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看《考工记》王城图,解释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 朝一夫” • 秦皇陵的特点? • 两种木屋架形式?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
时代 材料发展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 进步;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 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 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 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战 国
魏晋南北朝(220-589)
建筑特点:佛教建筑—佛寺,石窟,塔
山水园林
永宁寺遗址平面
北魏最大的佛寺--洛阳永宁寺,塔院式布局
• 细部装饰的外来影响 • 随着佛教艺术的流传,以印度、波斯、希腊的装 饰传入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经过这个时期后, 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就基本定型。 秦始皇于渭水两岸建造大量宫殿,并模拟二十八宿,将咸阳 建成“取法天地”的城市;汉代长安以秦朝离宫为中心建城,规 划性不强,汉代洛阳规划强于西汉,但城内南北二宫使城市分区 仍显杂乱;魏国城市规划清晰明确,称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的 里程碑;南北朝,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南朝基本保持魏晋传统, 建都建康(南京),北魏建都则吸取建康的规划经验,又有所创 新。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 音调。
• 秦(前221-前206) • 阿房宫 • 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为12米;夯土 层的厚度一般为5至15厘米,夯土的总面积达541020平方米。这是迄今所 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
《中外建筑史》
2007-02
494年,北魏在 洛阳建新城。 洛阳城分为宫 城、内城、外 郭城。城内有 人工池塘、护 城河和运河等。 宫城南出御街 即铜驼街,太 社、太庙建在 内城,御街两 旁。外郭城分 布有220个居民 里坊和市场。 当时城内人口 繁密,商业发 达,宫室壮丽, 塔庙巍峨。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68年)
•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
•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 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穹拱等
中国古代屋顶的样式很多,主要为5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