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装配精度
机器工艺制造篇 (三)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 从装配工艺角度出发, 从装配工艺角度出发,装配工作最好是只进 行简单的连接过程, 行简单的连接过程,不必进行任何修配或调整就 能满足技术要求。因此一般装配精度要求高的, 能满足技术要求。因此一般装配精度要求高的, 那么零件精度要求也高。 那么零件精度要求也高。但是零件的精度不仅在 工艺技术上受到限制,而且受到经济的制约,如 工艺技术上受到限制,而且受到经济的制约, 果机器设备组成的零件较多, 果机器设备组成的零件较多,而最终的装配精度 要求又较高时,即使不考虑经济性, 要求又较高时,即使不考虑经济性,尽可能的提 高零件的加工精度以降低累积误差还是达不到装 配精度的要求, 配精度的要求,那么必须依赖于装配的工艺技术 来保证。 来保证。
∆ x A = A min − A ∑ ∑ ∑
uu r = ∑ ∆ x Ai −
m i =1
i = m +1
∑
n −1
su u ∆ s Ai
减环的上偏差之和) (封闭环的下偏差=增环的下偏差之和 —减环的上偏差之和) 封闭环的下偏差= 减环的上偏差之和
4.封闭环的公差 闭环的公差
δ ( A ) = ∑ δ ( Ai )
机器工艺制造篇 第三节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一、装配的几种方法
完全互换装配法 互换装配法 部分互换装配法 直接选择装配法 选择装配法 分组装配法 复合选配法 常见的几种方法 固定调整法 调整装配法 可动调整法 误差抵消调整法 修配法
机器工艺制造篇 1.完全互换装配法 完全互换装配的优点是:装配质量稳定可靠; 完全互换装配的优点是: 装配质量稳定可靠; 装配过程简单,装配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装配; 装配过程简单 ,装配效率高; 易于实现自动装配 ; 产品维修方便。不足之处是: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 产品维修方便。不足之处是: 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 , 尤其是在组成环数较多时, 尤其是在组成环数较多时,组成环的制造公差规定 得严,零件制造困难,加工成本高。所以, 得严 ,零件制造困难 , 加工成本高。所以 ,完全互 换装配法适用于在成批生产、 换装配法适用于在成批生产、 大量生产中装配那些 组成环数较少或组成环数虽多但装配精度要求不高 的机器结构。 的机器结构。
δ ( A ) = ∑ δ ( Ai )
∑
i =1 n −1
我们知道,已知δ(A 我们知道,已知δ(A∑)
无法求出每个组成环的公差δ(A 无法求出每个组成环的公差δ(Ai)。在这里我们介 绍三种解法: 绍三种解法:
机器工艺制造篇 (1)等公差法:首先假设各组成环的公差相等, (1)等公差法:首先假设各组成环的公差相等,这样 等公差法
机器工艺制造篇 2.统计互换装配法(不完全互换装配法) 统计互换装配法( 统计互换装配法又称不完全互换装配法, 统计互换装配法又称不完全互换装配法,其实 质是将组成环的制造公差适当放大, 质是将组成环的制造公差适当放大,使零件容易加 工,但这会使极少数产品的装配精度超出规定要 但这种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 求,但这种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尤其是 组成环数目较少,产品批量大量, 组成环数目较少,产品批量大量,从总的经济效果 分析,仍然是经济可行的。 分析,仍然是经济可行的。
机器工艺制造篇
第二节 装配尺寸链的解法
一、装配尺寸链的解法 装配尺寸链的计算式表达了封闭环( 装配尺寸链的计算式表达了封闭环(装配精 与各组成环(零件精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度)与各组成环(零件精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一 般用于两种计算: 般用于两种计算: 验算计算(正计算) (一)验算计算(正计算) 已知各组成环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 已知各组成环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求封闭 环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 环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
δ ( Ai ) = δ A∑
然后再按一定的原则进行调整, 调整原则: 然后再按一定的原则进行调整, 调整原则: a.加工方法相同,加工精度相近的可以取相等公差; a.加工方法相同,加工精度相近的可以取相等公差; 加工方法相同 b.工误差不易保证的可以取较大的公差 工误差不易保证的可以取较大的公差; b.工误差不易保证的可以取较大的公差; c.组成环为标准件查相关手册 组成环为标准件查相关手册。 c.组成环为标准件查相关手册。 当各组成环的尺寸加工难易程度相似采用该法。 当各组成环的尺寸加工难易程度相似采用该法。 (2)等精度法 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 等精度法: (2)等精度法: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组成环的公 差可以表示为公差等级系数与公差单位的乘积: 差可以表示为公差等级系数与公差单位的乘积:
机器工艺制造篇 (一)互换装配法 采用互换法装配时, 采用互换法装配时 , 被装配的每一个零件不需 作任何挑选、 作任何挑选 、 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规定的装配精度 要求。用互换法装配, 要求 。用互换法装配 , 其装配精度主要取决于零件 的制造精度。 根据零件的互换程度, 互换装配法可 的制造精度 。 根据零件的互换程度 , 分为完全互换装配法和统计互换装配法, 分为完全互换装配法和统计互换装配法 , 现分述如 下:
机器工艺制造篇 设计计算(反计算) (二)设计计算(反计算) 已知封闭环的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以及各组成 环的基本尺寸,来确定各组成环的上下偏差。( 。(包 环的基本尺寸,来确定各组成环的上下偏差。(包 各组成环公差大小和公差带位置)。 括:各组成环公差大小和公差带位置)。 1.各组成环公差大小的确定 1.各组成环公差大小的确定 由公式
机器制造工艺篇
第三章 装配精度及装配尺寸链
机器工艺制造篇 第一节 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的关系
一、装配精度 为了保证机器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一)为了保证机器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对机器提出 了若干项装配精度要求,这些精度要求在装配过程中 了若干项装配精度要求, 来保证。 来保证。 (二)装配精度的内容 1.尺寸精度:比如一定的尺寸要求,一定的配合; 1.尺寸精度:比如一定的尺寸要求,一定的配合; 尺寸精度 2.相互位置精度:比如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等; 2.相互位置精度:比如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等; 相互位置精度 3.相对运动精度:传动精度、回转精度。 3.相对运动精度:传动精度、回转精度。 相对运动精度
机器工艺制造篇 利用协调环分配封闭环公差: (3)利用协调环分配封闭环公差: 如果尺寸链中有一些难以加工和公差不宜改变 的组成环,利用前两者都有一定的困难, 的组成环,利用前两者都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 把这些苛刻的公差首先定下来,只将一个或极少数 把这些苛刻的公差首先定下来, 几个比较容易加工或生产上受限制较少的组成环定 为协调环,用来协调封闭环与组成环之间的关系。 为协调环,用来协调封闭环与组成环之间的关系。
机器工艺制造篇
(四)装配中的连接 1.固定连接:保证装配好的相配零件相互位置不变。 1.固定连接:保证装配好的相配零件相互位置不变。 固定连接 2.活动连接:保证装配好的零件有一定的相对运动。 2.活动连接:保证装配好的零件有一定的相对运动。 活动连接 3.可拆卸连接。 3.可拆卸连接。 可拆卸连接 4.不可拆卸连接。 4.不可拆卸连接。 不可拆卸连接
δ A∑ = δ Ai '+ ∑ δ Ai
协调环公差。协调环又称为“相依尺寸” δ Ai ' — 协调环公差。协调环又称为“相依尺寸”。
i =1
n−2
机器工艺制造篇 2、各组成环公差带的确定 求各组成环的上下偏差: 求各组成环的上下偏差:
∆ s A = A max − A ∑ ∑ ∑ uu r = ∑ ∆ s Ai −
∑
i =1
n −1
机器工艺制造篇
(二)组成装配尺寸链的最短路线原则 我们知道封闭环公差等于各组成环公差之和, 我们知道封闭环公差等于各组成环公差之和 , 一定的情况下, 在 δ(A∑) 一定的情况下 , 尽量减小组成环的数目 (n),这样就使组成环的公差δ(A 相对增大, (n),这样就使组成环的公差δ(Ai)相对增大,使零 件的精度降低, 这样零件的加工费用降低。 件的精度降低 , 这样零件的加工费用降低 。 所以在 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在满足工作性能的条件下应尽 可能使影响封闭环精度的相关零件数目为最少。 可能使影响封闭环精度的相关零件数目为最少。 组 成环的数目仅等于相关零件的数目, 成环的数目仅等于相关零件的数目,这就是组成装 配尺寸链的最短路线(环数最少)原则。 配尺寸链的最短路线(环数最少)原则。
式中: 包括封闭环在内尺寸链的总环数; 式中:n—包括封闭环在内尺寸链的总环数; 包括封闭环在内尺寸链的总环数 尺寸链中所有增环的数目。 m—尺寸链中所有增环的数目。 尺寸链中所有增环的数目
2.封闭环的最大与最小尺寸计算 2.封闭环的最大与最小尺寸计算
A∑ max
m uuuur n −1 suuuu uuuuu n−1 suuuu r u = ∑ Ai max − ∑ Ai min A∑ min = ∑ Ai min − ∑ Ai max
n −1
机器工艺制造篇
δ ( Ai ) = ai ii
式中:a 公差等级系数,mm ,mm; 公差单位,μm ,μm。 式中:ai — 公差等级系数,mm;ii — 公差单位,μm。
等精度法就是我们假设各组成环的精度相等, 等精度法就是我们假设各组成环的精度相等,也就 是假设它们的公差等级系数相等,即:a1= a2= …= 是假设它们的公差等级系数相等, = n −1 n −1 n −1 an δ A∑ = ∑ δ Ai = ∑ aiii = a ∑ ii i =1 i =1 i =1 这样: 这样: 因为δ 已知, 可以查表,那么可以求出: 因为δ(A∑)已知,ii可以查表,那么可以求出: n −1 a = δ A∑ ∑ ii δ Ai = aiii 最终求得: 最终求得: i =1
m i =1 i = m +1 n −1
∑
su u ∆ x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