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

文章编号:1001-9499(2006)05-0033-03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Ξ吴广超(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上海 200072)摘要:桔小实蝇是我国对外的二类检疫性害虫。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桔小实蝇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结果认为,桔小实蝇综合评判值(R)为2102,属高风险有害生物,在我国很多地区易定殖,对我国的水果、蔬菜种植业威胁很大,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桔小实蝇;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图分类号:S763141 文献标识码:A 桔小实蝇(B actorocera dorsalis)俗称果蛆,属双翅目实蝇科,为杂食性昆虫。

成虫体长7~8mm,全体黑黄相间;幼虫蛆形;蛹椭圆形,长约5mm,黄褐色,被列入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1]。

在美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该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检疫性害虫,并通过对进口的易感果蔬实行检疫限制,以防止这种害虫的传入。

据报道,该虫的寄主范围多达250多种[2],大多数为水果类。

为遏制该虫继续传播蔓延,确保农林业生态安全,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桔小实蝇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以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6],为防范该虫提供科学依据。

1 桔小实蝇的分布111 世界分布国际昆虫学研究所以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对该虫在全球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亚洲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南部、印度、日本、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北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越南。

1945年美国的夏威夷就有该虫的报道,此后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也有发生。

此外,太平洋诸岛亦是桔小实蝇的适生区,包括马来亚纳群岛、瑙鲁、法属玻利尼西亚以及小笠原群岛、琉球全岛等地[7]。

112 中国分布目前,桔小实蝇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香港、海南、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

而根据基于CL IM EX的桔小实蝇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6]显示,桔小实蝇在大陆能够定殖的地方至少还有湖北、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7个省(区)。

2 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211 定性分析对于桔小实蝇导致的风险,可按顺序分解为:国内分布状况(P1),潜在经济危害性(P2),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定殖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危险性管理难度(P5)[8~11]。

21111 国内分布状况(P1)参照112。

21112 潜在经济危害性(P2)桔小实蝇可危害热带及亚热带多种果树、蔬菜。

它将卵产于水果内,卵孵化为幼虫后取食果肉,进而导致次级微生物侵染水果组织而造成水果腐烂,且以其中幼虫的为害最为严重。

据在广东调查显示,该虫可造成桃、芒果等果园产量减少80%以上。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贸易发达,水果调运频繁,加之我国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以种植水果、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该虫在我国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性。

第31卷 第5期林 业 科 技Vol.31 No.5 2006年9月FO RES T RY SC I E NC E&TEC HNOL O GY Sep. 2006Ξ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课题项目(QN0504)资助;上海市建委项目(ZX061210)资助21113 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桔小实蝇主要危害桃、枇杷、蒲桃、芒果、荔枝、青枣、莲雾、杨桃、番石榴、柑桔、沙田柚、李、桃、番木瓜、柿子、梨、香蕉等150多种果树[12],尤以杨桃、番石榴、柑桔等为重。

此外,也危害丝瓜、番茄、苦瓜等多种瓜类蔬菜[1]。

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仅广东省水果种植面积已达96167万hm2,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桔小实蝇的传播扩散将对我国南方水果种植产区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桔小实蝇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极大。

21114 定殖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我国口岸检疫部门每年都有多次截获桔小实蝇的报道,该虫主要以幼虫和卵(桔小实蝇卵长约1mm,乳白色;幼虫期3龄,1龄幼虫体长1155~3192mm,2龄体长2178~4130mm,3龄体长7112~11100mm)[5]在水果和瓜类蔬菜内随人为远距离调运而传播,桔小实蝇在羽化前至少可存活3~4周,每周的自然死亡率虽可高达20%,但由于水果蔬菜运输中通常需低温冷藏,桔小实蝇发育受到抑制,从而使到达口岸时的存活虫数与装运前大致相等[7]。

近年来,由于水果商往往用集装箱远距离调运水果,这给检疫带来了难度,也给桔小实蝇的人为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

此外,桔小实蝇成虫的飞翔距离可达46154km[13],它可以通过飞翔进行远距离传播。

21115 危险性管理难度(P5)桔小实蝇在厦门1年可发生5~6代,世代重叠,其卵、幼虫及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119℃、5124℃及10108℃[11]。

由于该虫主要以幼虫在水果和瓜类蔬菜内危害,并随其调运而传播蔓延,所以有关部门虽将性诱剂与化学药剂配合使用,相对防效可达70%~90109%[14],但由于桔小实蝇飞翔、繁殖能力强,且危害范围广,所以很难将其根除,田间防治成本也较高。

212 桔小实蝇风险性R值计算根据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定量分析指标体系计算方法[9],对各指标进行赋分(见表)和计算。

桔小实蝇风险性分析评判指标赋分值表序号评判指标评判标准赋分值1国内分布状况(P1)分布于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面积占全国20%~50%1211潜在经济危害性(P21)预测造成的产量损失在20%以上3 212是否为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媒介(P22)不可传带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0 213国外重视程度(P23)有20个以上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3 311受害寄主的种类(P31)受害寄主种类在10种以上3 312受害寄主的面积(P32)受害寄主种植面积超过350hm23 313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P33)受害寄主经济价值高,出口创汇多3 411截获难易(P41)在口岸经常被截获3 412运输中有害生物的存活率(P42)运输中有害生物存活率40%以上3 413国外分布广否(P43)在世界分布的国家占全球国家总数的25%~50%2 414国内的适生范围(P44)在国内预计适生范围为25%~50%2 415传播能力(P45)该虫由活动能力很强的介体传播2 511检验鉴定的难度(P51)该虫幼虫体型小,危害早期很难发现2 512除害处理的难度(P52)现有方法的除害率在50%~100%之间1 513根除难度(P53)田间防治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3P1=1P2=016×P21+012×P22+012×P23=016×3+ 012×0+012×3=214P3=max(P31,P32,P33)=(3,3,3)=3P4=5P41P42・P43・P44・P45=53×3×2×2×2= 2135P5=(P51+P52+P53)/3=(2+1+3)/3=2R=5P1・P2・P3・P4・P5=51×214×3×2135×25 =2102参照2002年李振宇等制定的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9],将风险程度R值分为4等级, 310~215为不可接受,214~210为高风险,119~115为中风险,114~110为低风险,则桔小实蝇R值为2102,可视为高风险有害生物。

因此,今后应加强对桔小实蝇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并逐步将其扑灭。

3 桔小实蝇风险管理措施311 风险管理方案31111 从未发生桔小实蝇的地区引进(调入)应检产品43林 业 科 技第31卷引进(调入)应检疫产品前,需掌握调出国(地区)桔小实蝇疫情发生情况,确未发生疫情的,进口前或调运前办理检疫审批手续,提出检疫审批要求,经检疫审批后,对外签定贸易合同时将审批要求列入合同;产品入境时需提交调出地官方出具的检疫证明,入境后经口岸检疫合格的予以放行。

国内应检疫产品调运前,需取得调入方植物检疫机构出具的《植物检疫要求书》,经调出方检疫机构现场检疫合格,并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运。

在国内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面对有害生物危害性的认识,并共同参与防治。

在我国疫情发生区强化对桔小实蝇疫情监测,及时掌握其消长变化,为制定防治预案和及时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1112 从桔小实蝇疫情发生地区引进(调运)应检产品禁止从桔小实蝇发生国家和地区引进应检产品。

312 方案的效率和影响通过对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确定其为高风险性有害生物。

根据我国引进(调入)桔小实蝇应检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上述风险管理方案,既符合《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相关原则,同时方案中对国内桔小实蝇疫情发生区和未发生区提出相应措施,符合《植物检疫条例》相关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大大减小桔小实蝇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4 讨 论运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对桔小实蝇的入侵进行风险评估,对桔小实蝇传播、危害的风险程度进行科学界定,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口岸及国内检疫提供科学依据。

但由于目前有害生物风险定量分析指标体系还未对风险分析综合评判值(R)进行统一规范的定量分级,所以该项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1] 黄信飞.温州动植物检疫局从旅客携带的番石榴中截获桔小实蝇[J].植物检疫,1997(增刊):15[2] 张清源,林振基,刘金耀.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J].华东昆虫学报,1998,7(2):65~68[3] 鞠瑞亭,彭正强等.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46~249[4] 周卫川.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风险分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4(6):37~39[5] 梁光红,陈家骅,杨建全等.桔小实蝇国内研究概况[J].华东昆虫学报,2003,12(2):90~98[6] 王文心.元江县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昆虫知识[J].1999,36(5):281~292[7] 侯柏华,张润杰.基于CL IMEX的桔小实蝇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J].生态学报,2005(7):1569~1574[8] 魏初奖主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陈克,范晓虹,李尉民.有害生物的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J].植物检疫,2002(5):257~261[10] 邓铁军.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研究发展[J].广西农学报,2004(1):46~50[11] 王福祥.植物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J].世界农业,2000(3):29~30[12] 梁光红,罗金水,徐晓新等.桔小实蝇及其综合防治[J].福建热作科技,2005(1):29~32[13] 梁帆,吴佳教,梁广勤.桔小实蝇飞行能力温度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259[14] 陈景辉.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4,13(1):107~110第1作者简介:吴广超(1980-),男,从事植物病虫害检疫、防治和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