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2.★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原口动物相对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侧生动物:在多细胞动物中,海绵动物有一些重大而独特的特征,如水沟系、骨针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层逆转等,因此,海绵动物被视为动物进化上的一个侧枝,被定义为“侧生动物”。
4.★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它是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的一个空腔,内容发达的生殖器官。
因为它只有中胚层来源的体壁,没有中胚层来源的肠壁,不具有体腔膜,原体腔内或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物质和间质细胞。
5.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7.★胚胎(层)逆转:在形成原肠胚时,具有鞭毛的动物极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植物极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形成方式相反,称为逆转8.变态: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要经历体驱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
9.★渐变态:是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即幼虫期与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等,其幼虫称为若虫。
如蝗虫的变态。
10.半变态:是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即幼虫期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而且生活习性也不同,其幼虫称稚虫。
如蜻蜓的变态。
11.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形态构造上有显著不同,且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最后才羽化为成虫。
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
如蝴蝶类等。
12.★不完全变态:幼体和成体形态相似,食性和生活环境也相同,只是生殖器官和翅待进一步发育。
13.★世代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
14.★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15.★适应性辐射:在进化生物学中指的是从原始的一般种类演变至多种多样、各自适应于独特生活方式的专门物种(不包括亚物种,就是说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交配的物种)的过程。
1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做纵切,有多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互相对称或互为镜像的两半部分。
17.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只有两个平面能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18.19.★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20.★同律分节:除了前端2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形态结构基本相同。
21.★异律分节:一些相邻且结构和机能相似的体节常组合或愈合在一起,形成体部,各体部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出现差异。
22.★同型齿:绝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口中的牙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一般无明显的差异的齿称为同型齿。
23.★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且有咀嚼功能。
分化为门齿、犬齿、臼齿、前臼齿。
24.原肾管:是细胞内管。
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如涡虫)所具有的原始排泄器官焰细胞是它的基本单位,成对出现。
它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
由焰细胞、排泄孔和排泄管组成。
25.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体壁是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构成的囊状体壁,称为皮肌囊。
26.外骨骼27.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
是陆生节肢动物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
28.马氏管: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
一种特殊排泄器官.29.无节幼体:某些甲壳动物从受精卵刚孵出的幼体。
30.多态现象:在群体内有多种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个体成员,这种现象叫做多态现象。
31.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32.消化循环腔:又称肠腔,是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
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是胚胎发育时的原口,既是摄食的口,又是消化后剩余渣滓排泄出的地方,故兼有口和肛门两种机能。
腔肠动物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33.开放式骨盆: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是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为开放式骨盆。
34.闭锁式骨盆:爬行动物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成的骨盆。
构成后肢的坚强支架,使支持及运动功能显著提高。
35.★洄游:鱼类在具生命活动中的一定时期会沿一定的路线进行集群的迁徙活动,以寻求对某种生理活动的特殊需求。
这种活动称为洄游。
36.★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尔场所向产卵地进行的迁徙。
37.★索尔洄游: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
38.★越冬洄游:为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而进行的洄游。
39.再生: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后重新生长的现象。
40.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绪论一.命名1.双名法:=属名(n.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多adj.字母均小写)+定名人姓氏2.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姓氏二.分界系统2.分界意义:①揭示了进化的方向:从原核到真核,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1.世界系统②显示了生命历史所经历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动物的繁殖和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都要经历的三个时期包括胚前期、胚胎期、胚后期。
二.各时期状态1.胚前期:生殖细胞形成即精子和卵子的形成。
2.胚胎期:受精和胚胎发育(卵裂、囊胚形成、原肠胚形成、中胚层形成、体腔形成)3.胚后期: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蝴蝶和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和半变态)三.原肠胚的形成方法有:内陷、内移、内卷(转)、外包、分层。
四.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有哪几个主要阶段是相同的:1受精卵 2卵裂 3胚囊 4原肠胚 5中胚层的形成(a端细胞法、b肠腔法)6器官形成第二章原生动物门细胞质→小核:通常泡状核,与生殖有关。
刺细胞:防御生殖:无性---横二分裂有性---接合生殖第三章海绵动物门一.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主特)答:1.固着生活,体型对称。
2.结构上具领细胞及水沟系,体壁分皮层和胃层,中胶层具骨针,无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就有细胞间的简单分工。
3.无消化腔,行细胞内消化,中央腔无消化作用。
4.无神经系统的分化,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反应。
5.主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形成芽球)。
6.再生能力强。
(注:其经济价值仅仅是其骨骼或海绵丝)二为什么海绵动物又称为侧生动物?答.在多细胞动物中,海绵动物有一些重大而独特的特征,如水沟系、骨针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层逆转等,因此,海绵动物被视为动物进化上的一个侧枝,被定义为“侧生动物”。
三.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有哪些?答:具领细胞(形成食物泡)和独特的水沟系(完成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及其他生理功能。
第四章腔肠动物门(两胚层)精巢:圆锥形上段一.水螅(管状或圆筒状) 触手辐射对称----卵巢:卵圆形下段1.内部结构:1)消化循环腔2)体壁:①外胚层:外皮肌细胞、神经细胞、感觉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6种细胞)②中胶层:外、内胚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③内胚层:内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神经细胞、感觉细胞(5种细胞)3)网状神经系统2.幼虫:浮浪幼虫(具有内、外胚层,体表长有纤毛。
内胚层充满原生质,然后发育成原肠腔,再继续发育为消化循环腔。
外胚层已有神经、感觉、刺细胞等的五.珊瑚纲与水螅纲的螅型体不同之处在于:1.珊瑚纲只有水螅型,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膈膜丝。
水螅纲的水螅体结构简单,无上述结构。
2.珊瑚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的螅型体来源于外胚层。
第五章扁形动物门一.中胚层产生的意义?答:一方面,中胚层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有利于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分化,使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中胚层的形成有利于新陈代谢的加强。
二.为什么扁形动物是最低等的三胚层动物?答:1.进化地位: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得动物运动定向,机体各部分结构和机能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具有三个胚层。
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
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阶段。
2.具有皮肤肌肉囊:由肌肉组织(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
3.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4.原肾管排泄:由焰细胞、排泄孔和排泄管组成。
5.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6.生殖和发育:*大多数行有性生殖,多数雌雄同体,生殖器官构造比较复杂,少数无性生殖。
*具有外生殖器,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附属腺体。
自由生活者再生能力强。
三.日本血吸虫1.危害:肝脾肿大,肝腹水;成人丧失劳动力;妇女不孕;儿童侏儒症;重症病人死亡。
2.控制与预防:①普查、治疗病人,消灭虫源;②消灭钉螺;③做好粪便、水源管理;④加强防卫意识,防止感染。
3.生活史:终寄主为人和牲畜,中间寄主是钉螺。
成虫寄生在人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
卵发育成内含毛蚴的胚胎卵后,卵内毛蚴分泌酶,溶解周围组织,穿过肠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
卵入水后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寄主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母胞蚴和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释放出尾蚴。
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分泌物钻入体内,脱尾部变成童虫,侵入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肠系膜后继续发育成成虫。
四.猪带绦虫1.生活史:猪吞食人粪时,虫卵或节片进入猪的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进肠壁,进入血管,借助血流到达全身各部,以肌肉中最多,经60-70天,六钩蚴发育为囊尾蚴。
囊尾蚴为卵圆形乳白色的囊泡,具有囊尾蚴的肉俗称“米猪肉”或“豆肉”。
人吃米猪肉时,如果囊尾蚴未被全部杀死,则在到达十二指肠时,囊尾蚴的头节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2-3个月后,发育成熟。
第六章原腔动物一.假体腔的形成过程?答:它是位于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一个空腔,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没有体腔膜,腔内充满液体或是有间质细胞的胶状物,是为体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