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第14 课《现代诗三首》2. 第16课《乡愁诗两首》二. 学习过程:《现代诗三首》(一)重点、难点:1. 熟读背诵课文,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诗中哲理。
2. 抓住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品味优美的意境。
3. 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4. 品味诗的语言美。
(二)知识点拨:纸船——寄母亲1. 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她的许多作品抒写和歌颂了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2. 背景:《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途经日本赴美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 结构分析:第一节,写我叠纸船,抛纸船。
作者并非第一次出远门才有如此举动,叠纸船数量之多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
第二节,写所抛纸船的不同情况。
这些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的不可能,给人以悲观绝望的情绪,而这正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情怀。
第三节,展开想象,点明题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 主题: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它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首深情的颂歌。
5. 写作特点:(1)这首诗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感情抒发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以洁白轻盈的纸船为所托之物,有利于想象的展开。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表现手法,凭借具体的场景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
象征体和被象征的本体两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我是一条小河1. 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河北涿县人。
他的作品多为抒情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旋律舒缓,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出版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编著《法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诗选》《法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著有《杜甫传》。
2. 背景:《我是一条小河》这首诗选自冯至的第一个诗集《昨日之歌》,诗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叙事长诗。
《我是一条小河》是上卷中的抒情短诗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冯至诗歌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这首诗一般被当作爱情诗来读,写少男少女纯洁、执着,美好而略带忧郁的爱恋。
我们也可以理解得再宽泛些,比如,小河追求的执着与痴迷,可以理解成对理想追求的忧与喜。
3. 结构分析:第一节:“我”和心中的恋人“你”的邂逅,一见钟情。
第二、三节:“我”流过森林和花丛,给心中的恋人编织裙裳和花冠。
这里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
表达“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表现了由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到一个更深层次上。
第四、五节:“我”流入无情的大海,“我”和“我”给恋人编织的裙裳和花冠被击碎,温柔美丽的爱恋以“幻散”结束。
4.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偶然的邂逅所激起的缠绵爱情,以及这种情爱的无可奈何的消散。
诗人从哲理的高度去体验爱情,写尽了其中阴差阳错,写尽了这种悲剧的偶然和必然。
5. 写作特点:(1)《我是一条河》运用生动的比喻(暗喻)手法,“我”比作“小河”,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比作“大海”,“我”追求“你”的过程比作“小河”无奈地流入海而理想破灭的过程,这样写更加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情物融合,情境统一,并且给人以多义的理解。
(2)整首诗有一个大致流动的情节,像一首叙事诗,但事实上又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全诗从头至尾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喜与忧。
色彩1. 作者: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号友山,原名闻家骅,笔名闻亦多,闻一多。
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
诗作充满着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时代精神。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论《新格律诗》及学术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
2. 背景《色彩》选自《闻一多诗全编》。
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命的纸色彩化,具体化,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将其过程化,寓抽象于形象,赋予生命不同的色彩,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3. 结构及主题:第一节:写生活中的各种色彩通过人的直觉,使人具有的各种精神上的感受。
第二节: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意义,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全诗以寓抽象于形象中的写法,在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三者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作者通过色彩阐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那就是:生命本身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只有拥有赤橙黄绿等各种颜色,不仅有喜,也有忧,又仅有生也有死,才叫生命,才有意义,尤其是有了死亡,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会更执着地追求发展,热情,忠义,高洁,希望,才能以正常的态度看待生命中的悲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
4. 写作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七种颜色分别象征不同的生命意义,把非常抽象的生命过程和意义表述得具体可感。
(2)用词精心推敲,避免重复,着意进行变化,如“给”“教”“赐”“赠”“加”。
《乡愁诗两首》(一)重点、难点:1. 诵读课文,感悟诗的主题,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2. 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的意境美。
3. 体会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知识点拨:乡愁1. 作者:余光中。
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2. 背景:余光中祖籍大陆,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渴望早日结束人为的阻隔和多年来的分离之苦,因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
3. 整体感知:这首《乡愁》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以空间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还为这四个阶段各找了一个表达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巧妙。
这首抒情诗借具体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的愿望。
4. 写作特点:(1)托物寄情,将乡愁投射到具体的对象上。
(2)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问的重复的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1. 作者:席慕蓉,生于1943年,生于四川,现居台湾。
诗人,散文家。
她的抒情诗情柔缠绵,诗意浓郁,诗集有《画诗》《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
2.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所谓“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乌兰察布,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出生在那儿,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
面对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3.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短诗,总共三节七行,却别出心裁,诗味隽永。
总之,这首诗是诗人在当下的时间状态下对过去的怀想,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是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一种喜悦,有一种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缠绵无期的思念。
这首诗运用奇特的比喻,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一个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强烈的愿望。
4. 写作特点:(1)以形画情,以形牵情。
《乡愁》先将“故乡的情”比作“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再将“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的挥手离别”。
后将“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全诗用三个意象,以形“画”情,意境深远。
(2)在思想意境深度的开掘上,这首诗不如前一首那样有明显的升华,但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对于那些两岸长期隔离,亲人不得团圆的人来说,照样能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所以它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B. 总是/留着——留着C.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D.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2. 下列句子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A.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B. 红.给了我热情C.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D.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3. 冯至,原名,20年代的冯至,被鲁迅誉为“”,《》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
4. 《色彩》这首诗是对生命的探求。
诗人从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这三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请结合下面各诗句谈谈色彩包含的哲理。
(1)绿.给了我发展:(2)黄.教给我以忠义:(3)粉红..赐我以希望:(4)黑.还要加我以死亡: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中的”“生命”是指刚刚来到世界,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中的“生命”意思一样。
B.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
C. 《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但不以说教的形式出现,而是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6. 按照课文原文填空:(1),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我是一条小河,,,。
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纸船》,回答以下问题。
1. 冰心生于1900年,原名,擅长写与。
2. 简要回答“我”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的原因3. 关于《纸船》第三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一节采用了第二人称,用对母亲说话的口吻,倾诉了作者的感情,语气真挚动人。
B. 作者借寄托着女儿思念之情的白纸船儿驶入母亲梦中这一奇特想法,既表现女儿对母亲的爱,又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牵挂。
C. “含着泪”刻画出作者叠纸船时的神态,形象地表现出女儿寻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D. 纸船承载着作者的“爱与悲哀”,“爱”指的是对母亲的挚爱和思念“悲哀”是由于作者在赴美留学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备感前途渺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