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差数列》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教材: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下册
①如图1所示: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
一层放1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1
支,这个V形架的铅笔从最下面一层往上面排起的
铅笔支数组成数列:1,2,3,4,……
②某个电影院设置了20排座位,这个电影院从第1排起各排的座位数组成数列:
38,40,42,44,46,……
③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表示以cm为单位的鞋底的长度)由大到小可排列为:25,24.5,24,23.5,23,22.5,22,21.5.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设计说明:职校生的数学基础差,采用边教学边反馈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数列①、②、③的特点与变化规律。

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数列②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数列③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提出问题1:上面三个数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它的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
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等差数列的公差d 的数学表达式为:1(,1)n n a a d n N N --=∈>且。

基础训练:1、上面数列①的公差d= ; 数列②的公差d= ; 数列③的公差d=
[教学说明:有利于学生扫除语言与符号转换的障碍]
2、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求出它的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1) 6,10,14,18,22,……;(2)9,8,7,6,5,4,3,2;(3)3,3,3,3,3,3;(4)1,0,1,0,1,0,1,0.
提出问题2:任何一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等差数列,公差一定是正数吗?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1)、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必须具有这样的特点: 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2)等差数列的公差d 可能是正数、负数、零。

[设计说明:从具体数列入手,有利于较多基础差的学生理解等差数的定义,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转换成具体的步骤:求后面一项与前面一项的差,看这些差是否相等] 提出问题3: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d 的数学表达式为:1(,1)n n a a d n N N --=∈>且,
揭示了求公差d 可以用哪些式子表示?
师生共同活动:213243121,,,,,n n n n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等, 变式:213243121,,,,,n n n n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
提出问题4: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师生共同活动:}1()
21,a a d =+个}}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
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设计说明:问题3、问题4的提出训练学生的变形思想、递归思想,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学生容易理解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n a 的任一项为n a 列的通项公式。

(说明:通项公式即对于等差数列的每一项都适用的公式,包括第一项:1a )
提出问题5:213243121,,,,,n n n n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d a a ---=-=-=-⋅⋅⋅=-=-有 个等式?
如果将上述等式相加会得到等式:
213243121(1)()()()()()n n n n n d a a a a a a a a a a ----=-+-+-+⋅⋅⋅+-+-,
1(1)n n d a a -=-,可求出等差数列的(叠加法) 由提出问题4的师生活动可知通项公式的变形:
}}1()2()1222n n n n 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2()12333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n m a a n m d ⋅⋅⋅=+-
①,
( n 、)m N ∈②(注意n 不一定大于m )
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1、通项公式含有四个量,根据公式之间的联系,由方程的思想,知三可求一;
2、与1,n a a 两项直接相关时一般用公式①,与,m n a a 两项直接相关时一般用公式②
三、 合作交流,熟练技能
例1 求等差数列5,7,9,11,……的通项公式与第10项。

[分析] 这个数列第一项(首项1a )是5,知第一、二、三、四项,易求公差d ,写出通项公式,再利用通项公求出第10项。

解:因为15,a =752d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52(1),n a n =+⨯-即23,n a n =+10210323a =⨯+=。

例2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1) 已知1612,1,d a a =-=求;(2)已知3105,47,a a d ==求。

[分析] 第(1)题与116,a a 两项直接相关用公式①,
第(2)题与310,a a 两项直接相关用公式②
解:(1)16115a a d =+,1115(2)a =+⨯-,解方程得 131a =。

(2)1037a a d =+,4757d =+,解方程得 6d = 。

[设计说明:例1列出等差数列的前面四项,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首项,学会直接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增强感性认识;例2的分析是理性认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四、迁移应用,深化提高
1、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512110,31,a a a ==求、d 。

2、在12和60之间插入3个数,使它们与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这3个数。

[分析] 第1题:与512,a a 两项直接相关用公式②求出d ,与15,a a 两项直接相关或与112,a a 两项直接相关用公式①求出1a 。

第2题:插入3个数,这个等差数列共有5个数,已知1512,60,5a a n ===,求这3个数即是求234,,a a a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a a n d =+-中的1,,,n a d n a 四个量,将1512,60,5a a n ===代入公式看成方程,先求出公差d ,再代入通项公式可求得这3个数。

解:(略) 补充练习:P119 练习A 1、2
[设计说明: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尤其是第2题,不少学生不会分析60是第几项,所求的3个数是第几项,即将语言转换成符号的能力是学生的弱项]
五、积累与总结
1、知识梳理
(1)等差数列的定义,公差d 的数学表达式为:1(,1)n n a a d n N N --=∈>且;
(2)①,
( n 、)m N ∈②(注意n 不一定大于m ).
2如果等差数列的前面几项已列出,学会观察数列的首项,学会直接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与1,n a a 两项直接相关时用通项公式,与,m n a a 两项直接相关时用通项公式的变形公式;如果有关等差数列的题目语言文字或数字时,学会把语言转化为符号。

六、作业
P120 习题11-2 1、(1), 2(1)。

七、【教学反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引入图形,引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创建数学模型,将生活中的实例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脱节的现象,从面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不少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比如: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如果教师只是用口头表达,学生思考,可能有些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听不清楚,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耳朵、眼睛、脑一起用,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又如图形的板书可费时间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展示就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这节课看起来简单,只有两个公式,表面上看学生只要记住公式就行了,可是没有学生参与探索发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内化的知识。

这节课提出四个问题,学生能参与思考,尤其是学生能参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培养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