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已有研究指出,研究生群体中学术失范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包括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和署名“搭便车”等[1];另一方面,研究生对学术规范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显得很不充分[2]。

也有研究指出,除人口学变量影响研究生的学术不良行为外,学术行为规范认知是影响研究生学术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3]。

综合学界关于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宽泛意义上的学风、学术道德讨论较多,而针对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具体研究较少;二是理论推演性的研究较多,调查实证性的研究明显偏少;三是实证性研究多局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学校,尚无全国性、跨区域的调查分析。

因此,开展全国范围内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定量实证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思考对策都有重要意义。

2010年底,“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研究”课题组以全国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专业、地域因素,抽取24所高校的5450名研究生作为样本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

本文的相关数据即来自此次全国性调查。

一、调查设计和样本的基本描述1.概念分解学术界对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概念界定并不一致。

我们认为,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包括学习和科研的目的、态度、方法、纪律等方面;研究生学术道德则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对“研究生学风”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分解:首先是科研态度: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读研?动机会对研究生的科研作风、科研投入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这一维度还包括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如何?是否真心喜爱科研?其次是研究投入:一方面是投入研究的时间,时间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就很难有高水平的研究产出;另一方面是时间投入的方式,实际上是测量科研投入的有效性,研究生在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武晓峰王磊张颖摘要:从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动机、投入、产出以及对学术失范现象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行为等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衡量体系;通过对全国2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总结判断当前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状况:学术失范行为较为普遍,学术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学术诚信教育和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现状调查作者简介:武晓峰,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副教授,北京100084;王磊,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团委书记,讲师,北京100084;张颖,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员,北京100083。

*本文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0w06-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学习和科研时精力是否集中?是否同时还在做其他事情?第三是科研产出:研究生学习的产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这是跟本科生的学习产出相通的部分,特别是对硕士研究生来说,课业成绩是较为重要的产出;另一个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产出是课题报告、学术论文,这在问卷设计时需予以充分考虑。

相比学风,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考查更为困难,因为学术道德涉及价值观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不易定量测度。

在对学术道德的测度上,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即最重要的是明确哪些情况属于学术失范,非不道德即是道德,失范之外就是规范。

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分主观认知和客观行为两个维度来测度研究生学术道德:首先是主观认知:包括个体对于学术道德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即研究生个人对学术不道德的概念是否清晰?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属于学术失范?如果在清楚地了解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仍然发生失范行为,那就属于故意,是较为恶劣的失范行为,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如果研究生对学术规范概念不清、认识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失范行为就属于非故意或过失,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

其次是客观行为:主要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学术道德行为的评价。

通常来说,对这类“负面信息”的调查,采取自评的方式较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在问卷设计时,我们更多地采取他评的方式,即询问学校的整体范围或被调查者周围同学出现学术失范的频率、类型等。

2.问卷设计本调查问卷由29个问题组成,其中封闭式问题28个,开放式问题1个,主要涉及研究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科研投入、学术行为规范,以及对所在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的评价等内容。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50份,回收问卷5205份,回收率为95.5%。

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最后共有5194份有效问卷用于分析研究。

3.样本的基本特征表1列出了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

根据教育部2010年对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的统计,硕士研究生占83.4%,博士研究生占16.6%;而本次调查中博士生比例为17.8%,硕士生的比例为82%,与全国的平均数据基本一致。

其他数据也大体符合当前研究生的总体特征。

二、研究生学风的现状分析1.读研动机呈现兴趣与功利并存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对其入学后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甚至曾一度出现研究生“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说法。

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获得读研的变量项目人数百分比(%)年龄25岁及以下384174.025~30岁117022.530~35岁108 2.135岁以上340.7缺失410.8性别男289955.8女223743.1缺失58 1.1年级一年级321161.8二年级138226.6三年级4408.5四年级79 1.5五年级450.9五年级以上190.4缺失180.3中共党员311259.9共青团员171433.0其他352 6.8缺失160.3工作经历未工作过414079.7曾工作过99619.2缺失58 1.1类型学术型硕士371871.6学术型博士92217.8专业学位53910.4缺失150.3专业文史专业189236.4理工专业330063.5缺失20.0政治面貌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N=5194)时间全体样本学术型硕士学术型博士专业学位不足4小时38.743.116.148.84~6个小时24.525.920.622.96~8个小时23.320.635.620.08小时以上13.510.527.68.3平均值(小时)5.55.17.44.6表3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时间投入(%)选项全体样本学术型硕士学术型博士专业学位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39.537.455.726.2对原来的工作、单位不满意 5.4 5.0 6.2 6.8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43.746.127.155.0暂时不想工作所以读研 5.7 5.9 4.8 6.2周围朋友都选择了读研 2.1 2.1 2.3 1.5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1.3 1.4 1.30.4解决户口问题0.60.5 1.00.6为出国打基础0.60.40.4 1.7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社交圈0.50.50.2 1.1其他0.70.70.90.6表2研究生选择读研的主要原因(%)机会和资源都在增加,因此影响他们选择读研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调查发现,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和“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上,前者作为首选的比例为43.7%,后者的比例为39.5%。

实际上,这两种选择初衷都是基于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理性考量。

相比之下,受到父母、朋友、户口等其他因素影响或者由于暂时不想工作而选择读研的比例都非常低。

这说明,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读研与否基本上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而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交叉分析发现,学术型博士生基于学术兴趣选择读研的比例占到55.7%,明显高于学术型硕士生(37.4%)和专业学位研究生(26.2%);而对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工作”的选择,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见表2)。

这与人们通常的感受一致,同时也与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的定位日益明确密切相关。

进一步纳入“研究生的入学方式”这一变量,“免试推荐”、“应届考入”与“工作后考入”的学术型硕士生之间,在读研目的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对学术型博士生而言,“工作后考入”的博士生由于对学术科研感兴趣而读研的比例比“免试推荐”的高出10个百分点,前者为63.7%,后者为53.8%。

这一结果也较好理解,对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他们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更高,因此就会更加理性,大部分是出于对学术科研的兴趣而放弃原来的工作重新读研的。

2.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尚未养成学术交流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

科研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主要指标。

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科研任务进展不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整理、学位论文无法按期完成等问题,因此有人就会为了满足必须的要求而选择走“捷径”,抄袭、拼凑、伪造、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随之产生。

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时间的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明显偏少,有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而在8小时以上的仅占13.5%。

当然,这一指标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博士生的时间投入最多,平均为7.4小时,其中每天投入8小时以上的占27.6%,不足4小时的为16.1%;其次为学术型硕士,平均为5.1小时,其中每天投入不足4小时的占到43.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投入最少,平均仅为4.6个小时,其中将近一半的同学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见表3)。

显然,这一情况与当前对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标准严格与否是一致的,也是不同类型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小不同的直观反映。

但总的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严进宽出”的情况,不少同学上大学或失范类型经常有时很少从不不清楚考试作弊19.131.227.115.17.5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12.031.829.613.413.2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16.330.627.114.711.2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9.225.029.519.916.5一稿多投9.222.725.720.322.1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7.521.626.720.423.8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代写论文6.820.626.024.322.3自己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投稿5.818.325.222.927.8表5周围同学学术失范发生的频率(%)读研之后会不同程度地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从而出现明显的懈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