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疲劳断裂
低应力高周疲劳、高应力 低周疲劳、腐蚀疲劳、热 疲劳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 穴蚀 过量弹性变形、过量塑性 变形
腐蚀
变形
湿式汽缸套外壁麻点、孔穴
曲轴弯曲、扭曲,基础件(汽缸体、 变速器壳、驱动桥壳)变形
老化
龟裂、变硬
橡胶轮胎、塑料器件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⒈工作条件 包括零件的受力状况和工作环境; ⒉设计制造 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制造工艺不 当等; ⒊使用维修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重点: 1.汽车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2.汽车摩擦学理论; 3.磨损的分类与失效; 4.汽车零件疲劳; 5.汽车零件的变形; 6.汽车零件的腐蚀;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 • • • • • 难点: 1.汽车摩擦学-混合摩擦; 2.粘着磨损;微动磨损; 3.腐蚀磨损; 4.提高汽车零件抗疲劳断裂的方法; 5.基础件的变形;
⒉氧化磨损:
氧化磨损是最常见的一种磨损形式,曲轴轴 颈、气缸、活塞销、齿轮啮合表面、滚珠或滚 柱轴承等零件都会产生氧化磨损。与其它磨损 类型相比,氧化磨损具有最小的磨损速度,有 时氧化膜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影响因素:影响氧化磨损的因素有滑动速度、 接触载荷、氧化膜的硬度、介质中的含氧量、 润滑条件以及材料性能等。
三、疲劳断裂失效机理: 金属零件疲劳断裂实质上是 一个累计损伤过程。大体可划分 为滑移、裂纹成核、微观裂纹扩 展、宏观裂纹扩展、最终断裂几 个过程。
第四节 汽车零部件腐蚀失效及其机理
•
零件受周围介质作用而引起 的损坏称为零件的腐蚀。按腐蚀 机理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 蚀,汽车上约20%的零件因腐蚀 而失效。
使用维修
第二节汽车零部件磨损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汽车或机械运动在其运动中都是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 相接触、或与其周围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与此同时 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阻碍运动的效应,这就是摩擦。由于 摩擦,系统的运动面和动力面性质受到影响和干扰,使系 统的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发散和以噪音形式消失。同时, 摩擦效应还伴随着表面材料的逐渐消耗,这就是磨损。 磨损是摩擦效应的一种表现和结果。“磨损是构件由
• 定义:摩擦副相对运 动时,由于固相焊合 作用的结果,造成接 触面金属损耗的现象 称为粘着磨损。
防止粘着磨损应遵循的原则
引起粘着磨损的根本原因是摩擦区形成的热 • 一是设法减小摩擦 区的形成热,使摩 擦区的温度低于金 属热稳定性的临界 温度和润滑油热稳 定性的临界温度。 • 改善摩擦区结构; 改变摩擦区的形状 尺寸;配合副的配 合间隙,采用合适 的润滑剂及表面膜。 • 二是设法提高金 属热稳定性和润 滑油的热稳定性。 在材料选择上应 选用热稳定性高 的合金钢并进行 正确的热处理, 或采用热稳定性 高的硬质合金堆 焊。
以压痕为主的假说: 对塑性较大的 材料;磨料在压力作用下压入材料表 面,梨耕另一金属表面,形成沟槽,使 金属表面受到严重的塑性变形压痕两 侧金属已经破坏,磨料极易使其脱落。
以断裂为主的假说针对脆性材料,以 脆性断裂为主; 磨料压入和擦划金属表面, 压痕处的金属产生变形,磨料压入的深度 达到临界深度时,随压力而产生的拉伸应 力足以使裂纹产生。 裂纹主要有两种形式, 垂直表面的中间裂纹和从压痕底部向表面 扩展的横向裂纹。
曲轴轴颈、气缸表 面的严重磨损,而 1μm以下的尘埃同 样会使凸轮挺杆副 磨损加剧;
磨料磨损的失效机理(假说)
以微量切削为主的假说; 塑性金属 同固定的磨料摩擦时:磨屑呈螺旋形、 弯曲形等; 在金属表面内发生⑴塑性挤 压、 形成擦痕; ⑵切削金属, 形成磨屑;
以疲劳破坏为主的假说: 金属的同 一显微体积经多次塑性变形, 小颗粒从 表层上脱落下来。 不排除同时存在磨料 直接切下金属的过程。 滚动接触疲劳破 坏产生的微粒多呈球形。 “备注”
⒉摩擦分类
分类方式 按摩擦副 的相对运 动形式 内容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复合摩擦 举例 活塞与活塞环在气缸孔的往复运动 滚动轴承滚柱、滚珠与内、外圈滚 道表面间的摩擦
凸轮轴凸轮与气门挺杆表面间、齿 轮传动机构轮齿表面所发生的摩擦 汽车离合器、制动器
桶面活塞环与气缸壁、轴颈与轴瓦 发动机活塞环与缸套上部、配汽机 构凸轮与挺杆、齿轮传动副的齿面
形式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三、磨料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定义:物体表面与硬质颗 • 磨料的来源; 粒或硬质凸出物(包括硬金属) 粒 度 为 20μm ~ 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损失的 30μm的尘埃将引起 现象称为磨料磨损;
在各类磨损形式中大约占磨 损总消耗的 50%;危害最为严 重的磨损形式;
工作环境;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⒉设计制造;⒊使用维修;
基本原因
设计制造
主要内容
设计不合理;
应用举例
轴的台阶处直角过渡、过小的圆角 半径、尖锐的棱边等造成应力集中; 花键、键槽、油孔、销钉孔等处, 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形状对截面的削 弱和应力集中问题,或位置安排不妥当;
选材不合理; 制动蹄片材料热稳定系数不好; 制造工艺过程中 产生裂纹、高残余内应力、表面质量不 操作不合理; 良; 使用; 维修; 汽车超载、润滑不良,频繁低温冷启动; 破坏装配位置,改变装配精度;
于其表面相对运动而在承载表面上不断出现材料损失的过 程。”
据统计有75%的汽车零件由于磨损而报废。因此磨损 是引起汽车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摩擦学基础理论
• ⒈摩擦理论;
• ⒉摩擦分类;
⒈几种主要的摩擦理论
名称 ⒈机械理论 主要内容 当两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相互啮合,产 生了阻碍两固体接触表面相对运动的作用。(只适用于固 体的粗糙表面)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⒈工作条件
基本原因 主要内容 应用举例
工作条件
零件的受力状况
曲柄连杆机构在承受气体压力过程 中,各零件承受扭转、压缩、弯曲载荷 及其应力作用; 齿轮轮齿根部所承受的弯曲载荷及 表面承受的接触载荷等; 绝大多数汽车零件是在动态应力作 用下工作的。
汽车零件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和不同 的工作温度作用下,可能引起腐蚀磨损、 磨料磨损以及热应力引起的热变形、热 膨胀、热疲劳等失效,还可能造成材料 的脆化,高分子材料的老化等。
二、失效的基本形式
按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对失效进行分 类是研究失效的重要内容。
汽车零部件按失效模式分类可分为磨 损、疲劳断裂、变形、腐蚀及老化等五类;
一个零件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失效模 式或失效机理。
汽车零件失效分类
失效类型 磨损 失效模式 粘着磨损、磨料磨损、表 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 微动磨损 举例 汽缸工作表面“拉缸”、曲轴“抱 轴”、齿轮表面和滚动轴承表面的麻 点、凹坑等 曲轴断裂、齿轮轮齿折断等
六、腐蚀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 1· 定义:零件表面在摩擦过程中,表面金属与 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因而出现物 质损失的现象成为腐蚀磨损。 • 腐蚀磨损是腐蚀和摩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表 现的状态与介质的性质、介质作用在摩擦表面 上的状态以及摩擦材料的性能有关。 • 腐蚀磨损通常分为:氧化磨损、特殊介质的腐 蚀磨损、穴蚀及氢致磨损。
⒉分子吸附 理论
⒊粘着理论 ⒋分子-机 械理论
摩擦力产生得主要原因在于两摩擦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
摩擦力主要取决于剪断金属粘着和冷焊点所需的剪切力。 发生在接触点处分子吸引和机械啮合所构成的合成阻力就 是所谓的摩擦力。在载荷作用下的接触表面的相互作用可 分为机械作用(取决于表面变形)和分子作用(取决于原 子相互吸引),在摩擦过程中所占比例与材料的表面粗糙 度、载荷大小、材料种类等因素有关。
总之,磨料磨损机理是属于 磨料的机械作用,这种机械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与磨料的性质、形 状及尺寸大小、固定的程度及载 荷作用下磨料与被磨表面的机械 性能有关。
四、粘着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 是缺油或油膜破坏 后发生干摩擦的结果; 是指一个零件表面上 的金属转移到另一个 零件表面上,而产生 的磨损。 • 气缸套与活塞、活 塞环,曲轴轴颈与轴 承、凸轮与挺杆、差 速器十字轴和齿轮等;
⒉失效原理:表面疲劳磨损是疲劳和摩 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失效过程可分为两个 阶段:⑴疲劳核心裂纹的形成; ⑵疲劳裂纹 的发展直至材料微粒的脱落。
对表面疲劳磨损初始裂纹的形成,有下述几种理论:
• 最大剪应力理论 - 裂纹起源于次表层; • 油楔理论 - 裂纹起源于摩擦表面;(滚动带 滑动的接触) • 裂纹起源于硬化层与芯部过度区;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是研究 汽车零部件丧失其功能的原因、特 征和规律;目的在于:分析原因, 找出责任,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 提高汽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第一节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及分类 一、失效的概念;
二、失效的基本类型;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一、失效的概念 汽车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 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失效不 仅是指完全丧失原定功能,而 且还包含功能降低和有严重损 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 靠性和安全性的零部件。
粘着磨损影响因素
⒉工作条件的影响
• ⑴载荷的影响; • 加载不要超过材料硬度值的1/3,减 小载荷,并尽量提高材料的硬度;
五、表面疲劳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⒈定义:两接触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作
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而产生物质损失的现象 称为表面疲劳磨损。 表面疲劳磨损一般多出现在相对滚动或带 有滑动的滚动摩擦条件下;如齿轮副的轮齿表 面、滚动轴承的滚珠和滚道以及凸轮副等;滑 动摩擦时,也会出现疲劳破坏,如巴氏合金轴 承表面材料的疲劳剥落。
第三节 汽车零部件疲劳断裂失效及其机理 • 一、定义:零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经 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的断裂现象称为 疲劳断裂。是汽车零件常见及危害性最 大的一种失效方式。 • 在汽车上,大约有90%以上的断裂可归 结为零件的疲劳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