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构图方式
010212139 朱琳汉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或武帝时期画像石产生到东汉末年消失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政治不断更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直到黄巾军大起义之前国家还是统一的,尚未出现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纷争的局面,这有利于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在哲学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里,汉初至汉武帝统治之前崇尚老庄哲学,实行无为而治。

之后,直到到东汉末年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把“忠”、“孝”等作为人们加官进爵、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手段和作为人生礼制、道德等重要的品评准绳。

加之经学昌盛,图谶流行,鬼神迷信,升仙信仰等风行到三江两地、五湖四海之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厚葬风气①,促进了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所谓“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四大区域:(1)山东的西部、南部以及苏北、皖北地区。

(2)豫南、鄂北地区。

(3)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

(4)四川、重庆地区,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画像石的题材风格甚至构图方式都各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的分类,题材上还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社会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祥瑞及装饰图案几个大的方面。

下面以上述四大区域各取一例加以说明。

山东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代表性祠墓主要是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

嘉祥武氏祠题材内容以描绘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

代表作品有叙事性的东汉的《荆轲刺秦王》、《王陵母》等。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寓意阴阳形态的“异质同构”和生生不息。

技法上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或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简约、厚重、整体、大气。

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边饰纹样作为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

构图以“满”为胜,大量采用平行式构图。

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历史故事之外,多取材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面和神话传说,另有对天文星座的表现如《阳乌负日》,南阳画像石的技法除阴刻线和平底浅浮雕之外,最具特点的是斜横纹衬底浅浮雕剔地并施以横斜衬纹,使主题凸出,再用简练的阴线条,刻画细部。

造型简洁,神态生动,构思大胆奇巧,刀法粗犷有力、泼辣豪放,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西的汉代石刻画像,多集中在绥德、米脂一带,习惯称“陕北画像”。

绥、米地区在汉代是我国汉族与匈奴等族的接壤地,也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狩猎、放牧题材较多,风格淳朴,圆润、明快、自然。

陕北画像石的构图常采用直线分层分格的手法。

竖形构图往往将画面分成数个方形或长方形,每个格子里常安排一个到二、三个形象。

喜爱表现动物,且多温顺善良。

造型以曲线为主,边饰显著,面积大到差不多占去画面的一半。

以规划的二方连续组合,主线迥屈不断,两侧以云头状的枝叶配置,中间杂有一些动物鸟类,十分有趣,体现出一种均衡的美,宛如一首首田园牧歌的吟唱诗。

四川代表画像石画像砖大都是东汉后期和蜀汉时期作品。

在内容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们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从农桑狩猎到渔田盐井、从车马居室至宴饮博弈、从歌舞杂技到山林田泽无所不有。

显示出清新、明朗、爽快的艺术风格。

四川的画像砖,构图更趋绘画性和多样化,开后世“经营位置”之先河。

直线分层、几何形分格已不多见,一块砖面一个画面一个描绘中心。

并有意识地突破单层排列式形象安排,向画面的纵深性去追求。

汉代画像石有些看似粗犷,但其构图方式之复杂,没有美术方面知识基础远不能够理解,这足以窥见汉代民间画师等一批艺术家甚至民众的智慧。

而他们大多取材于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劳动民众的生产创造,而画像石题材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也少不了民众对他们的喜爱。

“融于血液”的民族艺术无法被替代。

注:①郑立君《剔图刻像——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重庆大学出版社第104页
参考资料:
董旭汉代画像特色论海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李淑芳汉代画像砖(石)艺术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