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下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下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生1:小猴子爱吃桃子、香蕉。

生2:小猴子又聪明又可爱,还很顽皮。

生3:小猴子会爬树,喜欢在树上荡秋千。

生4:金丝猴是一种珍稀动物。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hóu”;猴子是动物,是反犬旁,右边“侯”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教师正音:“扛、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都是“ɑi”(2)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①“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

“掰”表示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②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

(课后第3题)◆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

(“扔、捧”的韵母都是“enɡ”)◆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然后一个做动作,一个读生字。

③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④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⑤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生1:请不要乱扔垃圾!生2:今天,我和妈妈去摘橘子。

生3:爸爸扛了一袋大米回家。

4.(课件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注意:“满”是前鼻音,“蹦”是后鼻音,“瓜”是三拼音节,“结”在“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中读“jiē”。

(2)识记字形。

①“结、满、蹦”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

②“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③组词识记。

结:结实、开花结果满:满意、满足、满身蹦:蹦高、蹦蹦跳跳瓜:瓜果、西瓜、瓜子5.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

6.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教师范写并解析生字的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左右结构。

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下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

独体字。

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

左竖稍短。

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

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上下结构。

“”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

上下重心要对正。

左窄右宽。

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

独体字。

平撇、长撇方向不同。

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起笔,不与平撇相连。

半包围结构。

“井”字位置稍靠右,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从横中线上起笔,平捺要舒展。

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

首点与竖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3.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4.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土块石块非常正常来往以往西瓜瓜地进去进入天空太空空心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路线图)下山——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边——回家去3.学习量词。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里,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齐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玉米去(),看见西瓜就()去(),看见兔子就()去(),最后()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5.再读课文,大致感受故事的主要情节。

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可以是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想,或者是上课的感受等)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清楚故事情节;懂得做什么事都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

教师每点击一下图片,桃子上便会出现一个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抢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读对最多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2.同桌间用会写字组词并听写,互评互纠。

3.(教师出示词卡)指名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下山→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空手→回家)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话写小猴子看见玉米,掰了一个后扛着往前走。

(3)教师根据反馈,课件出示句式: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①引导学生口头填空。

②理解“掰、扛”两个动作。

A.学生做“掰”玉米、“扛”玉米的动作。

B.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用“掰、扛”这样的动作呢?(玉米地里结的玉米又大又多。

)③理解并积累词语:“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点。

(课件出示插图一)看图,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生:小猴子的尾巴又细又长,玉米秆又高又绿。

(4)指导表情朗读。

①小猴子下山来,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兴啦!它掰了一个,扛着就往前走。

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朗读指导: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读,做到平实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这一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

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

②指名上台表演读。

2.模仿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并做一做这些动作。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B.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玉米,()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非常高兴,就()了玉米,去()桃子。

C.指导结合“满树”想象桃子之多,结合插图二理解“又大又红”,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

D.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汇报第3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几个桃子,()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非常高兴,就()了桃子,去()西瓜。

B.结合“满地”想象西瓜之多,结合插图三理解“又大又圆”,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大又圆”的。

(太阳、地球等。

)再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捧”。

C.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③交流汇报第4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他看见一只小兔子()的,真可爱,就()了西瓜,去()小兔子。

B.结合插图四,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情景,体会小兔子的可爱,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抱、追”。

C.齐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齐读,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①引导回顾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来,掰了(),扔了();摘了(),扔了();摘了(),扔了();去追(),()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②(课件出示插图五)想象一下,小猴子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抓住“只好”,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3)交流:你从小猴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多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图文结合,练讲故事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借助表格提取较为明显的信息。

2.乱序出示5幅插图,学生排序,再结合小猴子的动作,练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说。

3.同桌合作讲故事,讲得不足的地方可以互相指正、补充,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配合动作表演。

4.指名表演讲故事。

四、课堂延伸,拓展积累1.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

教师将“掰、扛、扔、摘、捧、抱、打、招、提、捉、挑、拔、拍、摇、搬”等字做成生字卡片,师生、生生共同玩“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

2.搜集“又……又……”形式的词语,并用它说一句话或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

又 大 又 多 → 玉米 又 大 又 多 又___又___→___又___又___ 又____又____→______又____又____ 又___又___→___又___又___3.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先同桌说一说小猴子再次下山可能会做的事,然后在班上说一说、演一演。

五、巩固提升,作业设计1.将本文所讲的故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重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请爸爸、妈妈点评。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猴子)来到哪里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空着手回家去 桃树下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扔、摘、捧 瓜地里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扔、摘、抱 树林边 小兔子蹦蹦跳跳 扔、追教学片段◆看图说话,促进语言发展(教学难点)读完课文后,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课件,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时间约四分钟。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一大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跑到玉米地里,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跑到玉米地里,“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