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程类型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可看作是第二章第四节地球圈层衔接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知识的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

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为学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历史+选考地理,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高二学生对地球大气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

而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思维层次较高,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查阅地球大气圈、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大气运动资料等。

高三选考地理学生在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资料信息的整理与探究活动中,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气温变化、风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气温、风等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的气温、风等地理事象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风向的判读及成因等生活常识。

考情分析1.大气的受热过程2019·全国Ⅱ卷,6~82017·全国Ⅱ卷,9~10结合相关地理事物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基本原理的应用,分析气温日较差、逆温层的产生及其影响。

2.热力环流2019·江苏卷,19~202017·天津卷,82016·天津卷,4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大气的水平运动2018·全国Ⅱ卷,372018·北京卷,62018·江苏卷,27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风向、风速等内容。

教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归纳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

那么,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有哪些?是怎样发生的?(二)授课环节我们把知识梳理一下,教师PPT展示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自主完成)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2)保温作用:C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教师精讲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早晨出现大雾,多数是晴天。

原因在于,低温条件下,才会形成雾。

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辐射降温,气温较低,故易形成雾。

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

所以有“十雾九晴”之说露重见晴天露的形成类似于雾,气温低才会形成露。

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霜重见晴天即指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地表水汽凝结为霜四、逆温成因及其影响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C。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 ℃(见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图),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气温的下降幅度有不同,可能会小于0.6 ℃或大于0.6 ℃,差别在于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如下面不同条件下气温垂直变化图中,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的形成及消亡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下图示意逆温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课堂练习:(2019•四川高三开学考试)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下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正确。

(2019•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三模拟)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2~3题。

2.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3.阴雨天气温日较差低的原因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①解析:第2题,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故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第3题,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答案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4.(2019•四川武侯区高三开学考试)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

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如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C.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解析: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故选D。

(2018•山东聊城高中高三期末)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某时间段内部分城市大雾次数和水系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5题。

5.巢湖市大雾次数明显小于图中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风力作用小,雾不容易形成B.湖面夜间气温高,水汽不易凝结C.湖陆风使湖区水汽扩散到周边地区D.湖区水汽浓度低,雾不容易形成解析: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

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B正确。

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成,A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湖区,C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D错误。

二、热力环流教师PPT展示学习自主完成1.形成原因:①2.形成过程:(1)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间⑧―→空气的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⑨教师精讲一、图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形成的“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

1.一个关键——冷热不均。

(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2.两种运动——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3.三个不同:(1)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二、准确把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分析方法及应用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湖景房的开发与海陆风关系密切。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