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PPT

[课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PPT


3.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起因: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随着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制,大批下岗失 业工人开始出现。 1993 年,这一制度在上海形成基本的制度雏形。1995 年国家民政部在全国召开 经验推广会议。
在城市低保制度 成功实施的基础 上,农村低保制 度开始施行
第一,经济改革引领的制度变革。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2005年
后,个人账户实账运行的试点逐步扩大。
2.医疗保险改革。 1993 年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试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从制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劳保医疗、公 费医疗制度。
1996 年 5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 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扩大到全国 50 多个地市进行试点。在试 点的同时,制度改革向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迈进,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1998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颁布,规定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 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 6% 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 人工资收入的 2%用人单位缴费的 30% 划入个人账户。
2007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试 点的指导意见》,启动非从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以解决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医疗健康需求。
度设计,农村居民没办法享受。这种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1.养老保险改革。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首先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 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从 2006 年1 月 1 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 调整为 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2006 年以
劳保福利制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所以改革是必须的。正是有了经济改 革的主导,才有了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规划。 第二,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特点。国际学术界根据福利国家对于政府、市场和家 庭三者关系的不同安排,提出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式 :第一种是自由主义制度模式, 第二种是社团主义制度模式,第三种是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模式。自由主义制度模式 强调家庭、市场在福利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上则通过社会救助 制度解决社会中下阶层的生存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抛弃了国家保险的制度模 式,更多地采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制度模式,类似“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 等一系列“去国家化”、“去单位制”的福利改革措施,以及强调国家、企业和个 人责任共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成为中国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1.过度市场化与过度国家化并存。所谓过度市场化,就是在国家应当承担
责任的地方,国家把责任尤其是财政责任过多地转嫁给了市场、企业、家庭和 个人。过度国家化则是指在应该让市场发挥机能和效率的地方,国家管得太多、 统得太死,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在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方面,国家应
时平均主义的劳动分配制度的一种制度安排。当时的制度安排立足于满足劳动者、满
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是在一种低工资、低水平的福利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构建起 来的平均主义的制度体系。 第三,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单位制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 结构的典型特征。单位体现了个体的很多社会特性,体现了个人地位角色的基本状况。 所以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的福利、社会保障待遇和单位是密切相关的。同时, 在身份等级上有所差别,比如存在干部、工人、农民等身份差别,不同的身份群体又 享有不同的制度安排。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1956 年以后,中国开始限制农村与城市之间 的居民自由流动,出台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两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户籍身份管 理。在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市民、针对城镇劳动者的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的改革与发展
特点
特征
1.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统包统配,不单是劳动保险,还包括公费
住房、免费教育。 第二,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体 现得非常充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大家的社会保障待遇都差不多,这也是服从于当
救助制度则成为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制度。
第三,急速扩张的制度体系。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迅速发展的 特征,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实施。在社会救助方面,中国政府先后建立了城市最 低生活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城市廉租住房、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 专项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在社会保险方面,2010年 10 月 28 日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 业保险、生育保险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 度基本定型。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等构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 基本制度框架,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初见雏形。 第四,民众福利吁求不断提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保障制度 的不断完善,民众的福利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对象,不管是企 业职工,还是农民工、残疾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已经从被动接受制度安排,变 成主动吁求享有社会保障基本权利。
当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而不是把它当作是一种资源,或者当
成是一种部门利益牢牢地抓在政府手里。然而,到目前为止,过度市场化与过 度国家化并存的情形在社会保障领域随处可见。国家和市场的边界很多时候在 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搞不清楚。归根结蒂,政府应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出台社 会政策。
2. 管理体制和配套制度不甚健全。有关社会保障“大部制”改革的议论由来已久。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既有横向管理的问题,也有纵向管理的问题。横向管理主要指不同 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的上下级行政体制。就纵向管理来说,以社会保险为例,虽然 《社会保险法》提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其他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但 是从实际情况看,全国各地能够真正做到省级统筹的不是很普遍,很多地方还是地市 统筹,甚至县级统筹。就横向管理来说,目前与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相关联的配套 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比如信息化建设滞后、社会服务标准缺失、专业工作人员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