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狭义”上教育。
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校外文化机构的教育。
▲教育起源说:1.生物起源论: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生物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此外,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持这种观点。
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创造了人,因为也创造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的一切。
▲教育的产生最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必要条件)。
时间: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
▲学校教育出现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时间:奴隶社会。
▲苏格拉底:观点: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
1.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观点: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亚里士多德:1.自由教育,又称:文雅教育。
他把学科分为“有用的”和“文雅的”两种。
2.强调教育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
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我国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了一起。
▲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注重从历史和系统的角度对教育学时间进行批判和解释;认为人时文化的存在,必须运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其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并主张建立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经验教育学:反对实验情景的不真实性,主张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迪尔凯姆(涂尔干)、菲舍尔。
▲康德最早讲授教育学号召建立一种学业的教育学。
▲夸美纽斯捷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构建了阶段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系统的总结了确切性、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等教与学的原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初步设想。
▲洛克英国人《教育漫话》观点:白板说。
绅士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体健德高资产阶级事业家;对德智体进行了明确的却分;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卢梭,法国人,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爱弥儿》(小说体教育名著)。
观点:教育要适应自然;儿童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认为卢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
《林哈德和葛笃德》。
观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特拉普:德国,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学探讨》1780▲赫尔巴特,德国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构建了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福禄培尔,德国人,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第斯多惠,德国人,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人。
《教育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预备说”;观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的未来生活准备说”。
完满生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梅伊曼、拉伊德国人,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实验教育学讲义》、《实验教育学》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1896年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
著作:《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观点: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分。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孔子《论语》观点:以“六经”为教育内容。
有教无类。
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被后人尊为“师祖”“万世师表”▲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
孟子》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观点:“性善论”;“内发论”。
在教育上,重“内发”以“复性”。
▲荀子《荀子》观点:“性恶论”;外铄论”。
▲《礼记》,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其中不少内容与教育密切相关,还有一些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首推:《大学》《中庸》《学记》▲大学教育的目的:观点:“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观点: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观点:论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观点:论教育的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论学校管理;教学相长▲董仲舒,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春秋繁露》。
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
▲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
著作:《论衡》。
观点:凡学之道,距师为难。
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
撰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
▲颜之推,梁朝建业人,出身于士族家庭。
《颜氏家训》,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观点:及早施教;主张“胎教”;慎重交游。
▲韩愈,人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
《进学解》。
▲朱熹县一个官宦世家,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四书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观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朱熹编写《小学》一书。
他还撰有《童蒙须知》。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著作:《传习录》。
观点: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立志。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明夷待访录·学校》。
▲蔡元培:提倡“美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就是教育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亦即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地讲,就是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法对人的发展所发挥的导向,激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较强的选择性4.较强的专业性5.较强的基础性。
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发展方向上、发展水平上、发展结构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发展的特点上的矛盾。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的。
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与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授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制约:1、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3、制约教育结构;4、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文化对教育制约: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1.人道性原则: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幸福、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基本要求: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合理的需要;2、尊重学生给你的人格和尊严;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