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命题人:魏爱存审核人:刘元吉时间:2014.9 编号:【 0 0 1 】班级姓名学号一.【课标及解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前自学案】A层1、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地域角度:南稻北粟格局。

(原因:自然地理特点决定)(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经济重心: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6)生产力:,铁梨牛耕(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进步)。

2、理解: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⑶春秋战国以来: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男耕女织等。

3、了解: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认识(1)精耕细作是指在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和生产力低下,此外中国古代人多地少和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也比较大。

4、掌握:认识小农经济(1)特点:a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个体农耕。

b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c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2)作用:经济上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局限: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前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向近代社会转型。

图7 【课内探究案】B 层问题1: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始的“生产力革命”和“动力革命”各是指什么?问题2:影响小农经济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当堂检测案】A 层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5.(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6.(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7.(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课后巩固案】C层1.(2014·北京)2004年考古人员在北京昌平张营发现约为3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或出土距今约3000至4000年间的典型器物。

石器主要为磨制的镰刀、铲、斧等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是小件工具、兵器和装饰品,有凿、锥、渔叉、鱼钩、镞、喇叭形耳环具及大量的陶制日常用具以及环、纺轮等生产工具及黑陶罐和彩绘的折腹盆,还出土用于占卜的“卜骨”等珍贵文物。

上述文物可供研究领域包括()①夏商时期的基本社会生活②金属农具的应用与普及③原始农业及渔猎生产状况④比较成熟的中国古文字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4·河南)《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广种薄收”的弊端D.“地无遗利”的思想3.(2014·陕西)《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4.(2014·山东)《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5.(2014·湖北)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6.(2014·山东)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7.(2014·山东)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8.(2014·湖北)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9.(2014·广东)“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10.(2014·湖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11.(2014·湖南)《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A.安边境B.尽地利C.稳秩序D.抑商业12.(2014·江苏)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13.(2014·湖南)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14.(2014·山东)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15.(2014·山东)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16.(2014·山东)“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

……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

导致这种“内聚性”形成的因素是()①小农经济②商品经济③中央集权④儒家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2014·山东)“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18.(2014·福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9.(2014·山东)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