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元代诗文

第三章---元代诗文

第三章元代诗文一、概说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不少人是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位居要职的高官显宦,如刘秉忠、许衡、吴澄、王恽、姚燧、元明善、程钜夫等。

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限制了他们的创作视野。

至于由金、宋入元的文士,如刘因、方回、赵孟頫、戴表元等,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敝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

前期诗文大率延续金、宋习气,少有创新,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

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文章作家则或宗唐、或宗宋,提出了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促进了文章创作的发展。

元代延祐年间以后,诗文渐趋兴盛。

这时南北诗风融合已成自然之势,但是,盛之极致而衰象亦露,杨维桢也说:“盛极则亦衰之始。

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

”(《东维子集》卷6《王希赐文集再序》)至元末,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大大增强,文坛上又响起慷慨激昂之音。

元代诗文总的情况是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作品题材比较狭窄,最多的是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作家所表现的感情也大多比较肤浅质直。

但元代诗文往往流溢着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感慨仕途的险恶,痛心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牢骚,向往隐逸的生活,这就给元代诗文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时代色彩。

明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怀麓堂诗话》)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明王世贞提出有元一代无文,清李慈铭认为:“予谓元诗优于南宋,元文则远过于南宋;而明诗又胜于元,明文则远不及元。

”(《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雁门集》)元文超过南宋是事实,超过明代则未免过誉。

元初诗文作家北方以元好问的影响为最大;南方则以戴表元、邓牧等由宋入元的作家较为著名,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齐名。

后期以王冕的成就较高,萨都刺、黃镇成、杨维桢也有一些特色。

二、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元诗四大家”都是馆阁文臣,其诗作典型地体现出“雅正”的文学观念和风尚。

其题材内容大致相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虞集最为优秀,擅长律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杨载诗风劲健雄敛,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

范梈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而流畅自如。

其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沉郁凝练之风。

揭奚斯的诗作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又质朴无华,别有寄托。

1、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秀容(山西忻县)人。

蒙古军南下时,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做过金朝南阳及内乡县令。

蒙古军攻陷汴京时,他被蒙古军驱谴至聊城。

金亡不仕,回故乡从室著述,编纂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著作有《遗山集》。

他的诗歌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毛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雁门道中书所见》: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钢罗劣方高悬,乐园果何所?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亦何苦!它反映了北方人民在蒙古统治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他的写景诗,构思奇特,气势开扩,而描绘生动。

七古《游黄华山》中写瀑布: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界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的文学主张。

2、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侨居江西临川。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

元统初谢病归临川,卒于家。

在延佑、至顺年间,他是大都最负盛名的文人,“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

诗歌亦以典雅精切著称,但应酬、题画之作占去大半数篇幅,成就并不高。

只有少数作品值得注意。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

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

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

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挽文山丞相》诗,除了歌颂文天祥如效忠汉室的张良、诸葛亮,至于以身殉国之外,还慨叹“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就是惋惜南宋连半壁河山也保持不住,如今北土南疆已经完全沦入外族之手了。

诗中虽然有时势无可奈何的消极感叹,但仍表现了他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和故国的怀念,结语尤极沉痛。

他在官三十多年,诗中不时流露受压迫拘束、希望归老田园的心情。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2]。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3]。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4]。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5]。

[ 1 ]这是作者哀悼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歌颂了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至死不移的精神。

文山丞相:即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宗瑞,号文山,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在燕京就义。

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

[ 2 ]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

此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

此处以“落晖”比喻垂亡的宋朝。

南冠:楚冠,喻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文天祥虽然竭力挽救宋朝的灭亡,但他已被俘成了囚徒,对元军席卷天下之势终于无可奈何。

[ 3 ]子房: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

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误中副车。

后佐刘邦灭秦兴汉。

诸葛:指诸葛亮,诸葛亮佐蜀,曾六出祁山,谋恢复汉室。

宁:岂。

祚(zuò):皇位。

移:转移。

杜甫《咏怀古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4 ]鼎湖:传说黄帝铸鼎荆山下,鼎成,乘龙上天,后人因名其处曰鼎湖。

(见《史记?封禅书》)后世遂以“鼎湖龙去”言皇帝之死,此处隐指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之死。

“月明”句:《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迟:待而不至之词。

鹤归迟:言其魂魄难归。

此处借喻文天祥被俘而死。

[ 5 ]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周顗,晋元帝时尚书右仆射)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

’皆相视流泪。

惟王丞相(王导,晋元帝时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处是说,南宋已亡,而今局势比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东晋也大不如了。

3、3、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人。

著有《静修丁亥集》。

他是一个生于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北方理学家,至于十九年诏征为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再征为集贤学士,不就。

元世祖称其为“不召之臣”。

他虽然不是宋金遗民,但他上午诗歌中表现的民族思想,却是很突出的。

如《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裙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是一首咏史诗,批判了宋王朝,一贯妥协退让种下了靖康南渡的祸根,揭示了宋代亡国的教训。

在艺术上,此诗信笔纵横,议论精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其词《念奴娇·忆仲良》为忆念亡友王庭钰之作。

词写作者夜梦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友人墓前凭吊;回忆曾与友人相约游京都的往事,表现了对友人深挚的感情。

艺术上用词刚健,意境开阔,有苏轼豪放词的风味。

4、萨都刺(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本答失蛮氏,祖父以攻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

官至河北司经历。

著有〈雁门集〉。

他的词成就较高。

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其中以[满江红]〈金陵怀古〉最有名: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行胜,已非畴昔。

王谢燕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芙蓉曲》《上京即事》5、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会稽人人。

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著有《铁崖古乐府》。

他的七古歌行受李贺影响很深,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

他的五、七言绝句则都仿南朝乐府民歌和刘禹锡的竹枝词。

元诗喜学唐人,是明代似唐人诗歌的开端,但成就不高。

元代散文的成就和影响不如诗歌。

6、戴表元(1244—1311),字帅初,奉化人,宋临安教授,元大德末一度出任信州教授,不久辞归。

著有《剡源集》。

由于他经历了朝代的更易和战争,诗歌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剡民饥》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得粉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

阿翁三日不供蘼。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8、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幼年为人牧牛,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

应进士举不中。

遂下东吴,天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晚年,移家隐居于浙东九里山。

著有〈竹斋集〉。

他善画没有骨梅花,他题画的米化诗很有名。

如〈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颇能表现他豪迈孤傲的性格。

他也写了不少反映元末社会现实的诗歌,如〈上亭户〉,写出了一个盐亭工人家庭在课税催逼下的悲惨遭遇: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眼,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籙。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