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范围8.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84—191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1—201页);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3—206页);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6—209);9.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20—224页),什么是依法治国(236页),依法治国的意义(237页),为什么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240页);10.什么是文化(248页),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248页);文化多样性及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教材之外考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55—263页)、思想道德建设(263—270页),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国家责任问题(教材之外考点)11.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276页)、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274—275页)及如何构建的思考(280—282页);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措施及意义(284—290页)12. 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意义(302—305页)13.关于国际战略;国际格局(320—323页);外交政策(330—334页)。
14.什么是新的社会阶层,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41页);15.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考(371—376页)文化多样性及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
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因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如何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立法保护;其次是开发保护,即通过开发保护民族文化;第三是创新保护。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
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其二是文化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其三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功能。
总的说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因此,保护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冲突:首先,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价值评价。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
第二,要正确认识文明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
第三,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第四,全面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长短优劣。
当代西方文明,实力雄厚,影响巨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其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华,是我们当前突出的任务。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并不是一种最健康、最完善、最积极、最有效的文明类型。
相反,东方文明固然有其弱点,但在强调集体主义、互助互爱、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却不断证明其不仅对于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维护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正是崇尚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
所以,东方国家和民族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会被西方同化,而只会在兼收并蓄、熔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之后,焕发出更大的光采,对现代化建设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国家责任问题:一.企业社会责任就其基本定义而言,包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同时善待员工,讲究诚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社会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社会良知的呼唤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实际上,就社会背景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球化背景下催生的必然结果;就企业本身而言,也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于成本、约束或者说是慈善活动的需要,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
目前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首先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尖锐;其次,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比比皆是。
再次,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也是企业责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加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1.加强政府的职能作用2.努力塑造先进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必须树立诚信服务、合作共赢的理念;其次,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再次,明确定位企业目标。
3.加强社会监督二.所谓国家责任,即一个国家不仅要为其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同时,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出于道义和社会责任,应为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
辨析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市场经济是一种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经济形态。
答:错。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这样一种经济运行体制。
它在封建社会已经萌芽,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存在,因此,它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
2.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应当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答:错。
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应当从一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能够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
3.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答:错。
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只能是公有制经济。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答:错误。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而不是反对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2. 民主、自由、人权是不分国界的。
答:错误。
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
但是,民主、自由、人权是历史范畴,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利益不同,各个国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认识和实践往往并不一致。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和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因而也存在着为少数人服务的民主和为多数人服务的民主。
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西方标榜是自由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只能说具有形式上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真正通行的是财富的自由,谁占有金钱、财富,谁就拥有权利和自由,愈是有钱就愈有自由。
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根本问题。
人权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人的产物。
西方发达国家人权理论强调的主要是个人的政治权利,而不大讲经济和社会权利。
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1)这句古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我们既要看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又不能夸大文化作用,滑向文化“文化决定论”。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答:错误。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从社会性质方面对社会的划分。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它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不是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