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三、本课程的重要性•(一)教育是立国之本•1.教育培养人才;2.教育发展经济;3.教育传承文化;4.教育弘扬文明。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语文是语言和言语•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1)分类:汉藏、印欧语系等•(2)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工具性?(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人文性?(王尚文、韩军、程红兵)统一性?(陈钟梁、于漪、新课标)言语性?(李维鼎、李海林、潘新和)•消解论?(于源溟)悬置论?(王荣生)(一)本质属性:•1、工具性(符号性、实用性、基础性)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是社会“公器”•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语文教育是人的“文化”过程。

语文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一般特点:•1、综合性(1)目标的多重性(2)内容的综合性•2、实践性(1)学习过程的亲历性(2)言语运用的技能性(三)其他特点:•1、科学性(知识性)2、文学性3、艺术性(审美性)4、生活性(社会性)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第五讲:教材概述•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七、语文课程的内涵•(一)课程的内涵•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包括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案。

•从横向看,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语文综合探究课程(语文专题研究课程:选修课,如湖湘文化研究,唐诗研究等)。

•从纵向看,语文课程从上至下包括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ª¡ª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ª¡ª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ª¡ª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

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的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书面计划和材料为载体的语文课程。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主要表现为教案形态的语文课程):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解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

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教案。

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语文课程。

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即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对语文的独特体验。

(三)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1.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

2.纵横拓展,合理吸纳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3.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4.组织符合学生心智活动规律的教学结构,即教学内容的教学化。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演变•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至今九、主要教材及推荐阅读书目•主要教材:•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欧小松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语文学科教育学》,韦志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讲: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演变(二)现代语文教育概览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2.了解近现代语文教育名家名师3.了解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基本情况教学重点:百年语文教育发展的轨迹和基本情况教学难点: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与实验教学内容与步骤:自鸦片战争以后,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有识之士屡次痛陈科举之弊,在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终于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

次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

癸卯学制的内容包括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等。

语文也随之开始独立设科,从而掀开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之扉页。

一、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奏定学堂章程》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两级9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学制为5年。

在其所规定的中小学必修学科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

当时的《学务纲要》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

”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

”从教学宗旨看这样的中国文学科已颇重实用,其实就是以后国文科的先声。

1906年起统称“国文”。

1916年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30年代,中学的“国文”里也编进了一些现代文,使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也开始了对现代文教学的研究。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白话文是今人的书面语,这时的“国文”“国语”教学总体上仍是注重书面语。

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采用“语文”的名称。

1950年6月,“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被取消,代之以新建的学科名称——“语文”。

叶圣陶在60年代回顾这一学科名称改变的往事时曾进一步解释道:“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他在当时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正如叶至善所指出的,“以‘语文’取代先前的‘国语’和‘国文’,应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实质性改革,决不能看作仅仅是名称的变动或统一。

”二、现代语文教育名家名师(一)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位在许多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

梁氏天赋甚高,少而好学。

8岁能作诗文,10岁考中秀才,12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15岁专攻训诂词章,17岁中举,18岁即广泛涉猎西学译著。

梁氏的文章或汪洋恣肆,大气磅礴,富有激情;或条贯叙述,绵密说理,文情并茂,其《少年中国说》、《学问之趣味》都是大家熟知的名篇。

梁氏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也是富有情趣而且令他的学生难以忘怀的。

梁氏早年曾执教于长沙时务学堂,蔡锷就是当时学生中的一位佼佼者,此后他一直奉梁为师。

梁氏晚年任教于南开、清华、东南、燕京诸校,更使受教者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生动地记述了青年时代在清华学校聆听梁氏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分三次讲完)情况,说梁氏讲演时“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者无不动容,“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直到梁实秋生命中的最后一年(1987年),当他已是一位84岁老翁时,他又写了《还乡》一文,再次回忆梁氏当年那次演讲中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讲析。

一次语文教育实践,竟然给予参与者留下了如此刻骨铭心的印象!可见梁氏在语文教育方面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实践者。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其语文教育思想。

1、提倡要“教人以研究的方法”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梁氏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小说中有一段故事最好:吕纯阳有一天看见一个人根器很好,便要度他,先试他一试以指点石成金,问他要不要。

这人回他不要。

吕纯阳以为这人毕竟不差,再拿大一些的石点成金子试他,他还是不要,如是数次,吕纯阳……便问他:究竟要什么。

他说:“我要你的指头。

”教学生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金子虽多终有尽日)非以指头给他不可。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或者他所得的能和你一样多,或可看出你的错处。

不难看出,梁氏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学习、求知的“自动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赶上老师甚至超过老师的真正人才。

梁氏在该书中引孟子“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话,指出如何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

而且要达到巧,也必须先懂规矩。

他认为“中国凡百学问,都带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知识扩大之障碍”。

2、提倡“情感教育”梁氏论述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文章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这是他在清华学校文学社课外讲演的讲稿。

此文导言中写道:“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它“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古来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