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担任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她看上去聪明伶俐,却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刚刚二年级,却能让人感觉到在这个文弱的小姑娘已经有了高年级孩子的那种叛逆。

这个孩子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老师在上课时,她的小眼睛总是跟着老师的身影,能够捕捉到授课内容中的每一个重点,当老师提出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她总能第一个反应过来,并且把思路说的头头是道。

我开始并没有过分的关注她,因为学习优秀的孩子并不像学困生那样那么让老师费心,只是在课堂中鼓励她的发言,仅此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在和她的班主任聊天时知道她妈妈想给她转学,说孩子在这里不开心,才注意到了她。

也就是听说这个消息的那两天中,我在班里上课,发生了一件事情,课堂的前五分钟听写单词,我在发听写纸时跟孩子提出要求“请写好班级姓名,老师说停笔时,必须马上停笔收卷”。

可是收卷时,这个孩子没有写完,她的组长向我告状,说她没写完还不交卷子,我看着她和组长拉扯那张卷子,两人都不肯放手,说了一句:“收,没写完也收。

”但那孩子就像没听见老师的话一样,依然拉扯着卷子要往上写。

我走上前去,直接把她的卷子放在了讲台桌上,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孩子一把抓住我的袖子不放,在班里大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我最讨厌老师了!”“讨厌老师你转走啊,你妈不是想给你转走吗?”她听了这话,默不作声,气呼呼的瞪着我。

当时全班一片安静,其他孩子都
被刚才的情景吓住了。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我转了个话锋,开始讲课了。

下课铃响后,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身边,“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孩子眼睛打转,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憋了一阵子大声对我说:“老师,我跟你说吧,你虽然刚才没有打我,但是你扯我卷子就像打了我的脸一样让我难受!”孩子的话让我心里一震,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会有这么敏感细腻的感官,更惊讶的是她居然能这么形象清晰的表达出她的感受,看来我刚才的行为真是伤害到了她。

我把她拉近身旁,用温和的语气问她:“老师猜,你刚才特别想把卷子写完,因为老师阻止了你,所以你才特别生气,觉得很委屈对不对?”听我这样说,孩子的眼神不再那样倔强,她点了点头,看着我说:“老师,我写字就是慢,我就是写不完,这个我也没有办法。

”我对她说“你写的慢可能是为了把字写的整洁、漂亮,但不可能一直都写的慢,练习多了,自然速度就快了。

再说,既然知道速度慢,下次咱们就得把用具提前准备好了,就不怕写不完卷子了,好吗?”这次,她很认同的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同学一起上课,要有上课的规矩,全班只有你一个孩子没写完,如果老师照顾你一个人,就会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如果让你一人接着写下去,老师下面讲的课程你又听不见了,所以下次咱们得抓紧,行吗?”渐渐的,我和孩子之间的话匣子打开了,也得知了她妈妈为什么想给她转学,这个孩子情绪上很敏感,总是觉得小伙伴欺负她,另外,她性格上也有些特立独行,不太合群,妈妈心疼孩子,想给孩子换个环境。

聊着聊着,孩子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她很开心很骄傲的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不是个乖孩子,我是我们班最淘气的孩子!”她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许有些孩子生来就不是乖孩子,也从来不想当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许会给老师、家长和同学制造很多的麻烦,但他们也是很可爱的。

因为他们的“不乖”,在生活中可能会比其他的孩子遇到更多的阻力,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不乖”并不是错误,正确的引导和沟通,会让这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不乖”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我很感谢在我任教的第一年就遇上了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让我认识到了与孩子相处时自己的不足,我不该那么强势的对待她,当时我只在意了维持班级的正常秩序和规范,想严格要求孩子,却并没有蹲下身来去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

身为老师,难免会在学生的成绩、课业方面加大关注程度,而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视角上去看待他们的世界。

这个小姑娘很聪明,也很会表达,她让我在刹那间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得以反省自己,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

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这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耐心的观察,用心的去感受孩子的世界,走近他们的内心。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只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老师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正如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
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

在后来的上课过程中,我并没有放弃对这个小女孩书写速度的要求,但在态度和方法上温和了许多,有时我会在需要做练习之前给她悄悄提个醒,也会在她加快速度时及时的给她鼓励和表扬,当然,如果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也会自觉找我领个小卷,再练习一次。

她完成作业后也会跑过来围在我身边问东问西,还调皮的告诉我她的名字叫“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就是这样可爱,即使对她严格,只要方法得当,我们的心理距离依然会很近。

我在任教的几个班级中发现了几个像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特立独行,很有自己的想法。

这几个孩子的想法和同龄的孩子不同,当大多数的孩子围在老师身边时,他们却可以在那里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当其他的孩子央求着老师在休息时放个动画片时,他们却翻开了一本课外书。

当然这些孩子也会出现不交作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情况,这是就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沟通。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这些个性独特,学有余力的孩子,老师也可以给多教给一些他们感兴趣知识,布置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探知欲望。

这个“不乖”的小女孩现在并没有转学,在班主任、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沟通中,她以一种更自信的姿态快乐的生活在这个班级体中。

当然,她的“不乖”还是经常会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也总能为我们制造出一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小麻烦”。

但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在培养乖孩子,而是在培养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孩子。

作为老师,我们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