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陈仓区中心幼儿园:闫亚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古已有之,但在如今的社会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句通俗易懂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为人父母者的心声,寄予了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厚望。
但愿望归愿望,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确实是一门值得探索的学问。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父母们的期望值更高了。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的缘故,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我们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那么到底是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好呢,还是各种各类专家的西方式教育理念更科学合理?这又是困扰广大家长的一个难题。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四岁多了,从她出生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我该如何来教育好她?看看周围,更多的家长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并不关心孩子适合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把孩子塑造成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这种做法往往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所以结果大都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发挥出孩子的优势,反而大大削弱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鉴于这一点,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谨慎,我一直在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从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作为孩子,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张干干净净的白纸,而第一支画笔则握在父母的手中。
父母想在画纸上绘出最亮丽的色彩,但父母往往并不知道孩子们喜欢的是幅水彩画还是油画.
随着儿童心理学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生命价值”等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引发了幼儿教育领域一些核心观念的变化。
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成人不再只是着眼于自己对孩子的设计,怎样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理想中的人,而是不断思考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与需要,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生命潜能所能成就的最佳状态。
看完《指南》后我觉得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父母,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摆家长的架子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既取决于父母对子女的尊重、理解与沟通,又取决于子女对父母的敬重、理解与沟通。
父母与子女都是一种社会角色,这两个社会角色既具有对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也就是说,两者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既是亲子、师生关系,又是朋友、伙伴关系,地位是平等的。
既然平等,就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
1、放下架子,学会沟通
我们必须放下头脑中固有的“严重的长幼观念”,放下架子,学会沟通。
与孩子交流时,应尽量减少语言对他们的不良刺激。
与孩子的沟通应是弯下腰“等高”式的而不是摆起架子“居高临下”式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因为,父母与孩子能否沟通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如果不能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而是呵斥教训,造成孩子的畏惧感,也就很难沟通了。
女儿今年4岁半,在高新幼儿园上小班,她性格外向,又容易与人接近,人缘不错。
刚开学不久,一天放学回家,我问女儿:“在幼儿园里你过的开心吗?”女儿眨了眨眼睛,又皱皱眉头,低下头小声的说:“其他啥都好着呢,就是中午不想睡觉,因为我没有瞌睡啊!”我想其他小朋友都睡着了,她不睡肯定影响别人了,便大声说:“你怎么能不睡觉呢?那你那么长时间在干嘛?”女儿一听这么大的声音,口气还是这么凶,眼睛直直的盯着我,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
这时老公走了过来,女儿一看爸爸来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我火气更大了,对着女儿又说:“你在幼儿园不睡觉,还哭啥呢,还有理了。
”这时老公拍拍我的肩膀说:“大声和小声说效果是一样的,何必这样呢。
”这下我才意识到我这样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
于是过了一会儿,我和女儿坐在一起,拉起她的小手轻轻的说:“刚才是妈妈错了,对不起,好吗?”这下女儿也轻轻的说:“妈妈,对不起,我明天去幼儿园了一定好好睡觉!我以后好好表现,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听到女儿稚嫩的声音,觉得自己还是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少。
如此等等的小事,只有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
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泰戈尔的《孩童之道》给了我们答案。
2、耐心倾听,平等交流
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交流时要以平等的心态、和蔼态度,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倾听,这样孩子才乐意接近你,喜欢和你交流。
一次和同事出去转也带着女儿,也许是第一次出去女儿特别激动,抱着我又是亲,又是说:“妈妈我爱你”!一路上女儿坐在车上连瞌睡都没有了,看见一路的风景不停地说:“妈妈,这地方真好,我从来都没有来过,下次还来吧!”我说:“只要宝贝喜欢,我们下次还来。
”
3、留给空间,亲身体验
凡事先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家长可以给出多种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即使他们注定不会成功,也决不可强行插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的经历会给孩子以刻骨铭心的记忆,会帮助她积累生活的经验,从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行为提供改进的依据,进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前几天去院子玩,她看见了小朋友骑的小自行车,嘟着嘴对我说:“妈妈,你看那自行车多漂亮啊,要是我有一个就好了。
”话刚说完,跑到别人的车子旁用羡慕的眼光盯着那辆车子,嘴里还不停的说:“我也要一个……”看到女儿这么喜欢,站在一旁的老公说:“好!只要你喜欢,明天你回来就有一辆车了。
”第二天车子买回来给她,可她就是不敢骑上去,我问她:“为什么?”她傻傻的看着我说:“我害怕,我不敢骑。
”我反复的诱导她,可是不管我怎么说她就是不敢上车,我说:“那要不妈妈扶着你,要是车子倒了,妈妈会保护你的。
”可她还是摇摇头,在我的再三盘问下她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是以前她的小脚被自行车夹过,她担心自己会又一次受伤。
于是,我不再强求她,也许会有合适的机会的,我只需要等待。
4、找点空闲,陪陪孩子
女儿一直是她奶奶带着,我和老公工作单位都离的远,只有假期和双休日才能待在一起,为此我觉得欠女儿很多。
因此许多的假期和双休日,我和老公
总会带着女儿去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车展、公园、商场等等地方玩耍,开阔她的眼界,她总是玩的不亦乐乎。
回到家,女儿最爱和老公玩搭积木比赛,和我玩排球等等,我们都已精疲力竭,她仍然不尽兴。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让她们在玩耍中学会更多知识,增长见识,培养兴趣,促进成长,一举多得。
父母陪孩子一起玩,是孩子最大的快乐,我们更应该抽点时间和孩子共同进行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游戏。
二、用爱心去感化孩子的心灵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不一定都会爱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有人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让他出海经风浪”,这是很有道理的。
“妈妈,你看老爷爷多可怜啊!咱们给他点钱吧!”“好吧!那你给他送过去。
”说着女儿蹦蹦跳跳的跑过去,看着她的身影我在想,好!这么小能有一颗爱心,宝贝,坚持!
三、告诉孩子:你真的很好、很棒-----多多地赞美、赏识与激励孩子
“妈妈,老师今天给我们教了一首新歌,我唱给你听吧,‘一个大苹果……’”听着女儿动听的歌声,看着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我们一个劲的夸奖:“不错,不错,你真棒!”女儿看到她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很高兴,又连着给我们表演了好几个节目。
其实女儿的表演能力很强,加上她的大方、活泼经常会得到别人的称赞。
为此我们也很骄傲、自豪。
虽然在女儿的成长历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一些成绩但结合《指南》的观点为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指南》要求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是一个综合体,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在认知与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增长智商,拓展视野,让大自然的美渲染着幼儿们心灵的美,让幼儿们天真无邪的笑语,沉淀我们纷乱生活中的浮躁。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换,促进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